回目錄

 

375

中國佛教史論集(七)-民國佛教篇

附錄:金陵刻經處訪問記

 

附錄:金陵刻經處訪問記

紀維周

 

     當你經過南京中山東路,穿過二郎廟,直達延齡巷的時候,你可以發現一個古老的專刻佛經的地方。門額磚板上,刻有「金陵刻經處」五個金字,因為年代悠久,大部分金色都被風雨剝蝕了。據說這五個大字,還是我國佛學大家歐陽竟無的手迹。

     金陵刻經處,到現在已將近有一百年的歷史了。它校刻佛經,不僅在國內有名,就是在亞洲各佛教國家,也有很高的聲譽。

     金陵刻經處於一八六五年,由楊仁山居士所創辦,最初地點在南京北極閣。到一八九七年,楊仁山把延齡巷自己的住宅捐贈出來,作為儲藏經板和流通經典的地方。

     為了想從這裏獲得一些中國古代雕板的藝術知識,我訪問了金陵刻經處。

     當我走進金陵的大門,就立刻被院子裏布置的花草樹木吸引住了,這裏非常清靜,彷彿是一座幽僻的古剎。

 

 

376

中國佛教史論集(七)-民國佛教篇

附錄:金陵刻經處訪問記

     該處負責人徐平軒主任,熱心的接待,我親自領我去參觀,並且還和我談了許多有關金陵刻經處創辦以來的歷史情況。現在就把我所了解的,簡單的記述在下面:

 

一、楊仁山居士的生平事蹟

     楊仁山原名文會,安徽石埭人,清光緒初年,曾隨曾紀澤在英國欽差署當隨員。他在倫敦博物館和圖書館,看到收藏的印度和中國古本佛經,有「禮失而訪諸於野」之感;回國後,和日本佛學家南條文雄互相通訊切磋,他從此便立志要重刻一部比較完整的「大藏經」。這個艱巨的工作,給後來研究佛學的人很大的方便。

     中國佛教,是結合著中印兩國古代高度文化思想的宗教,沒有高度文化修養的人不易擔負起發揚佛教文化的重責;因此,楊仁山除了主持校勘刻經工作之外,還在金陵刻經處創辦了「祗洹精舍」與「佛學研究會」,專門講授佛經,並請最早翻譯雨果所著「悲慘世界」的蘇曼殊,擔任英文課程。這對近代佛教學術思想史上,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它對外界影響很大,例如在戊戌變法時死難的譚嗣同,佛學大家歐陽竟無等人,都曾跟他學過佛學。此外,章太炎、桂伯華、黎端甫等人,在佛學的造詣上,也曾直接或間接地受他的薰陶和影響。

     楊仁山在出國前己接受了當時所謂「新學」,喜歡研究測量繪圖等等,在國外接受了西洋的

 

 

377

中國佛教史論集(七)-民國佛教篇

附錄:金陵刻經處訪問記

物質文明,眼界更開朗。他研究佛學,著重在理論,而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一生所刻佛經書版不下數萬片,這些珍貴寶藏,在我國佛學史上和文學上,都起了一定作用。

     一九一一年秋天,楊仁山因年老多病逝世,臨終前囑咐門人說「經板所在即靈柩所在」,因此,直到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紀念他的「深柳堂」後面有一座很高的楊仁山居士之塔。

 

二、刻經事業一段艱苦歷程

     楊仁山居士去世後,即由陳穉菴負責主持流通刻經的專職,他在一九一九年逝世,以後由於缺乏有力的主持人,金陵刻經處一度幾乎搞垮,後由蒯若木負責,也只能維持門面而已。到了抗日期間和抗戰勝利,金陵刻經處幾經風霜,連維持門面也不容易了。一九四七年董事會集議,推出陳誼甫專責主持刻經處,但是當時環境惡劣,困難重重,終於遣散了全部職工,業務因此完全中斷。那時曾有人主張,把數萬片經版完全送掉,而將刻經處取消,這種消極的意見,幾乎成為事實--金陵刻經處曾在風雨飄搖中度過,確實經過一段艱苦歷程。

     抗戰勝利後,由於政府的關懷和照顧,金陵刻經處這才有了新的發展和轉變,房舍得到整理和擴充,停頓了二十年之久的刻經業務,也已著手恢復。

 

 

378

中國佛教史論集(七)-民國佛教篇

附錄:金陵刻經處訪問記

 

三、魯迅先生的「百喻經」刻板

     提到「金陵刻經處」,我們還會聯想到魯迅先生曾經在這裏刻過富有文藝性名叫「百喻經」的一部佛經。

     魯迅先生曾經一度搜集不少佛書,例如在當時賣佛書最出名的「有正書局」,在那裏便可以常常看到魯迅先生的踪跡。他搜集佛經,起初是專收史傳性較強或理論較高的經籍;後來就側重在文學方面的欣賞了。這些經籍,對古代中印兩國思想史的研究,也是有不少幫助的。

     魯迅先生偶然發現一冊「百喻經」,他覺得很好,可是有許多賣佛書的地方,都不肯印這種書,因此在外面流傳不多。

     魯迅先生遠在進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的時候,他就對金陵刻經處有了很深的印象。於是在一九一四年,曾以銀元六十元,遠遠地從北京寄到南京來,託金陵刻經處代刻印「百喻經」一百部,以便贈送給親友們。

     「百喻經」的全名是「百句譬喻經」,原作者是印度伽斯那和尚。在一千四百五十年前的南齊永明年間,另有一位印度和尚求那毗地來到中國傳教,便把它譯成中國古代的文言文。原書雖稱「百喻」,實際並沒有一百個,去掉開頭一個引子和結尾一首偈語,只有故事九十八則。

 

 

379

中國佛教史論集(七)-民國佛教篇

附錄:金陵刻經處訪問記

 「百喻經」是印度古代一部有名的佛教典籍。內容雖是宣傳佛法的經書,但同時又是一部很出色的文學作品,那些詼諧、生動、有趣的故事,現在讀來仍有新鮮意義,因此它是一部具有「寓言」性的作品,藝術價值很高。

     參加金陵刻經處刻印「百喻經」的工人,大都去世了,其中只有一位名叫楊善珍,己是六十五歲的老人了。他十五六歲開始當學徒,二十歲左右即到金陵刻經處工作,到現在已有四十餘年了,是這裏一位工作最久的老工人。據他自己說,他還記得周樹人(魯迅原名)刻「百喻經」的事,並且還親自參加印刷的工作。

     魯迅先生的「百喻經」刻板,,仍在金陵刻經處經板房裏妥善地保存在架子。刻版一共有三十塊,兩面刻了字,雖然上面塗有灰墨色的松烟香墨,但字跡還很清晰,一點沒有損傷,雖然它歷經了四十來年的災難,幸而還完整的被保存下來--這無疑是我們紀念魯迅先生最珍貴的文物之一。

     「百喻經」這部書,己由文學古籍出版社,根據魯迅先生斷句的刻本,重新用鉛字排印出版。但是金陵刻經處木板雕刻的「百喻經」,仍受各地讀者的歡迎,金陵刻經處每年總要為外地購者加印二三百部--大家都把它作為很有價值的紀念品珍藏著。

 

 

380

中國佛教史論集(七)-民國佛教篇

附錄:金陵刻經處訪問記

 

四、藝術價值很高的佛像雕版

     中國的雕版印刷,遠在公元十七世紀的唐朝就有了。它對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意義。從印刷史上看來,最初的雕版印刷與佛教有很密切的關係,例如世界上現在最早的雕版印刷的書,便是佛教的一部經典--「金剛經」。此外,雕版與版畫也有血肉的關係,例如在「金剛經」的扉頁上,有一幅釋迦佛說法的圖像,極為生動精美,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版畫。

     金陵刻經處是我國最大佛經出版和流通的地方。收藏的經版達十一萬一千六百多片,另有佛像三百多幅。其「釋迦牟尼像」是一八七八年刻,「靈山法會圖」是一八八六年刻,都是出自名匠之手的六市尺長的巨幅版畫,雕刻精細,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金陵刻經處原有不少雕版人材,其中最傑出的一位叫潘文法,他是清末人,善刻各種偶像,他的作品往往有五六尺長,氣魄很大:雕刻的細緻,彷彿一幅極為精製的工筆畫。這些精心結構,刻起來往往要化費好幾年才能完成。

     金陵刻經處過去的負責人,為了使潘文法的藝術傳給後一代,便委託潘文法帶了三十個徒弟,可惜還沒有一個達到他的藝術水平,到了民國初年,潘文法便去世了,這在雕版藝術上,也是一個很大損失。

 

 

381

中國佛教史論集(七)-民國佛教篇

附錄:金陵刻經處訪問記

 

五、刻經業務發展情況

     在佛經出版方面,金陵刻經處準備採用雕版與松烟香墨精印唐代高僧玄奘法師著作的「大唐西域記」。這本書共十二卷,是玄奘法師遊歷印度,介紹第七世紀這個國家情況,為世界珍貴的書籍。此外。從一九五七年開始,金陵刻經處採用木刻雕版出版玄奘法師的全部譯著七十四種,一千三百四十七卷。這些書將用窖藏五十年的松烟香墨印刷,線訂精製。

     今後,他們還準備以現存經版十一萬一千六百多片基礎上,並已進行搜集各地散刻的版片,在其中選擇需要的加以補充,不足的補刻,這樣就可以編成一部「百衲版書本大藏經」,用它來紀念釋迦牟尼佛涅槃二千五百年紀念。

     在招待外賓方面,也是金陵刻經處一項極為榮譽的任務。自從刻經處恢復以來,經常有國際友人和國內兄弟民族,以及各界人士前來參觀,這對增進國際友誼,世界文化交流,以及團結國內少數民族等等都具有極重大的意義。到這裏參觀後的外賓和專家,都有一致好評,他們認為木刻佛像和雕版印刷,都有保存和研究的價值,今後應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來培養一些後起的技術人才,這對繼承和發揚祖國文化,也將是一個有意義的工作。

     金陵刻經處為了外界參觀方便起見,特從一九五七年下半年,籌辦佛經、雕版和文物陳列室

 

 

382

中國佛教史論集(七)-民國佛教篇

附錄:金陵刻經處訪問記

。該室共分三部分;第一間是佛經各種版式,在文字方面,有楷書、大字、精刻、夾註等等;在版式方面,有梵文版式、選佛版式、附圖版式、小梵版式和大梵版式;在裝訂方面,有切訂、折齊、校樣、印樣等四個主要工段。第二間是金陵刻經處創辦人楊仁山居士和佛學大家歐陽竟無的遺著和遺墨。除了張掛他們的遺像外,並在玻璃櫃裏陳列楊仁山和歐陽竟無親自編校的手稿。還有陳散原贈歐陽竟無的詩文,以及梁啟超親筆致歐陽竟無的函件。第三間是各種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佛像和佛像雕版。

     這些文物,佈置得很是考究,巨型的玻璃櫃,一架一架的陳列著;尤其在佛像雕版的背面,都襯著黃色的錦緞,顯示著宗教特有的色彩。

     我們從這裏不但可以看到罕見而珍貴的佛經典籍和各種版式的源流,同時還可以欣賞到中國傳統雕版的藝術--這些藝術結晶,將使你流連忘返。

 

(編者按:本集原擬選入藍吉富君的「楊仁山與現代中國佛教」--見華岡佛學學報第二期,因限於篇幅,未能選入,請讀者自行參考。本篇「金陵刻經處訪問記」,亦兼有介紹楊仁山居士,且國內不易讀到此文,特以附錄載入。)

 

 

編輯旨趣 開國時期的佛教與佛教徒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中國佛教之重建 一九三0年代中國佛教的現狀
附錄:一九三六年的中國佛教 民國佛教年紀 佛教在抗戰期間的表現 三十年來之中國佛教 三十年來中國佛教的回顧
民國以來海外之留學僧 附錄:金陵刻經處訪問記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