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321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夢蝶園改稱法華寺年代考

 

夢蝶園改稱法華寺年代考

盧嘉興

 

     夢蝶園是明末追隨鄭氏流寓臺灣的李茂春息居庭園的名稱,其後是在什麼時候改稱為法華寺的呢?依照現在一般介紹的書籍所說,都說是清據臺時,首任的臺灣府知府蔣毓英改建為法華寺。但依照筆者所探究,以上所記與實際情形稍有出入,謹就所探研的結果,撰成本文。

     按李茂春,字正青,福建漳州府龍溪縣岱南人。他年青的時候,勤奮好學,力求功名。不幸遭遇著國家的慘變,明朝被清所據,南奔的明室,太祖二十三子,康定王桱的後裔王聿鍵,在清兵渡江的時候,為駐守南京京口,退到嘉興的鄭鴻逵──鄭成功的叔父所遇,即奉回福建。於弘光元年(西元一六四五)五月十五日南京被清軍佔據後,閏六月十五日監國於福州,二十七日即帝位,改元隆武(隆武元年是自那年七月一日開始,即清順治二年,西元一六四五)。李氏在動亂中亦不放棄功名,經參加隆武二年(魯監國元年,清順治三年,西元一六四六)所舉行的鄉試,中式為舉人。不久隆武帝被清軍所執,死於福州。永曆帝繼立於肇慶,又被清軍所迫,逐漸移遷廣西、雲南。而東南沿海只

 

 

322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夢蝶園改稱法華寺年代考

     有明賜姓鄭成功據金廈抗清,明室諸王裔及遺臣都來依附,李氏即於其時往來廈門與諸名士遊。後鄭成功為謀復明基地攻取臺灣,驅逐荷蘭人,不久逝於臺灣。他的兒子鄭經率軍渡臺靖內亂後,於永曆十七年(清康熙二年,西元一六六三)由臺返廈門,那年九月清軍聯合荷蘭艦隊攻破金、廈兩島。李氏追隨鄭經至銅山島(即現在東山縣東山島),後因銅山乏糧,諸將相繼叛去,鄭經就退回臺灣,明室諸王裔寧靖王、魯王世子、巴東王、安樂王、舒城王、奉南王、益王等二月來臺。李氏和鄉紳王忠孝、辜朝薦、沈佺期、郭貞一、許吉憬、黃驤陛及盧若騰等都扁舟從行。

     李氏渡臺後經卜居天興州治(即現臺南市)東南邑郊永康里,築草廬,手植梅竹。滋藥弄卉,日誦佛經自娛。經其好友咨議參軍陳永華對他的寓居,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夢蝶處,並撰「夢蝶園記」。這塊碑記於隸清遭受禁毀,至康熙四十七年(西元一七0八)鳳山縣知縣宋永清,及乾隆二十九年(西元一七六四)臺灣府知府蔣允焄等前後兩次鐫碑都被禁毀。到了嘉慶五年(西元一八00)李氏的裔孫生員李夢瓊、拔貢李宗寅等呈請臺灣府知府吳逢聖,准將原建陳永華所撰碑記重給勒石。所以現在法華寺所存的「夢蝶園記」前段有記:「嘉慶伍年裔孫李夢瓊、李宗寅等蒙府憲吳准將鳳邑主宋、暨前府憲蔣、原建陳永華所撰碑記重給勒石。......」就可以證明。現在臺灣沒有留存明代的石碑,它的原因是遭清朝政府的禁令掃數撤毀。像「夢蝶園記」這樣與政治無關的清初重建碑亦難免遭毀,就可以窺見其禁令之嚴了。

 

 

323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夢蝶園改稱法華寺年代考

     李氏持齋念佛,悠然塵外,人稱李菩薩。圓寂後葬在土名蛇仔穴的地方,於嘉慶五年同由他的裔孫李夢瓊、李宗寅等為防制墳塋被覬覦侵佔,經呈請臺灣縣知縣周作詢示禁,並勒碑立於李氏墓塋的附近。按李氏的裔孫李宗寅,係臺灣府學生員,嘉慶五年出貢。那塊示禁碑當時所具名列記的裔孫共有四十二人,就可見李氏的後裔在臺灣甚為繁盛。李氏的墳墓於民國三十一年(日昭和十七年,西元一九四二)因臺南飛機場擴建,被列入於擴建區域內,經法華寺出資,由已故石暘睢氏和日人國分直一氏等發掘,經拾李氏的遺骨移祀於夢蝶園址,即法華寺北邊新建完成的浮屠(即納骨塔)內,並將墓碑及塋域保護示禁碑等一併遷立於浮屠前墻壁。李氏不願受異族的統治,流寓臺灣,其人格的清高,熱愛民族,堪為後人所崇仰,於其逝世後將近三百年,他的遺骨獲重返到原修地──夢蝶園址所建浮屠內實是最適切的處所。

     李氏所靜修的夢蝶園,自李氏逝世後的情形,依照臺灣最早的志書,於康熙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九四)由臺廈道高拱乾所纂的「臺灣府志」卷九外志、寺觀附宮廟所記:

     夢蝶園:在府治社稷壇南數百武,先是漳人李茂春寓此,築茅齋以寄放浪之情,扁曰夢蝶,後易以陶瓦,清流修竹,日增勝槩,改為準提庵。

     又照康熙五十九年(西元一七二0)陳文達所纂最早的「臺灣縣志」卷九雜記志、寺廟記:

      法華寺:在東安坊,偽時漳人李茂春搆茅亭以居,名夢蝶處;後僧人鳩眾易以瓦,供準提

 

 

324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夢蝶園改稱法華寺年代考

     佛於中,改名法華寺,康熙四十七年鳳山知縣宋永清建前殿一座,以祀火神,匾曰離德昭明;殿後左右,建樓二座,前後曠地,遍蒔花果;又建茅亭於鼓樓之後,匾曰息機;自公退食之暇,時憩焉。

     復照乾隆五年(西元一七四0)所修的「重修臺灣府志」卷十八古蹟、寺觀所記,係依照陳纂「臺灣縣志」稍加修改並增添一部份而已,茲將修改及增添部份列記於左:

      ......後僧人鳩眾改建法華寺;......寺田在寺後,荒埔一所約二甲餘,臺灣府蔣毓英給為香燈;又園在港西里大湖莊一所,鳳山知縣宋永清捐置為香燈。

     綜上各籍所記,李氏的夢蝶園係於永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七月二日鄭成功的孫鄭克塽降清。臺灣隸清的時候,經僧人鳩眾集資,將李氏原來的茅齋易以陶瓦,整頓修築,改為準提庵,供奉準提佛(按準提佛係六觀音之一,六觀音是分配六道,濟度人的準提觀音,具三目、十八臂,主人世間,破眾生的惑業,凡消災、延命、求子所祈求的)。並由第一任的臺灣府知府蔣毓英將庵後的荒埔約二甲餘(即現在臺南師範專科學校校園的一部份)給為香燈費。後來改稱為法華寺,至康熙四十七年(西元一七0八)鳳山縣第五任的知縣宋永清為祀火神增建前殿,在前殿的後面左右加建鐘鼓樓二座,前後面的曠地,栽種花果。又建茅亭一座於鼓樓的後面,稱為「息機」,作為宋知縣休暇時憩息的地方。並經宋知縣捐置港西里大湖莊寺園一所充為香火費。因其間陳纂「臺灣縣志」將蔣纂「臺灣府志」

 

 

325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夢蝶園改稱法華寺年代考

     :「為準提庵」改為「供準提佛於中,改名法華寺。」後經劉修「臺灣府志」將「供準提佛於中」加以刪去不提,以致後人就不知李氏的夢蝶園是曾一度改為「準提庵」了。至乾隆十七年(西元一七五二)王必昌所修的「重修臺灣縣志」經修改為:「......康熙二十三年改今寺;知府蔣毓英撥寺後曠地二甲有奇,充為香燈。......」。又嘉慶十二年(西元一八0七)謝金鑾修的「續修臺灣縣志」再修改為:「法華寺:在永康里,舊為夢蝶園;康熙二十二年改為寺,知府蔣毓英以寺後曠地二甲零為香燈費。......」以致日人所輯的「臺灣名勝舊蹟誌」記法華寺為:「夢蝶園,後於清康熙二十二年臺灣知府蔣毓英為保存其古蹟的目的,改建一宇,號稱法華寺。......」所以一直到現在,大家都稱法華寺是蔣毓英將李茂春的夢蝶園改建為法華寺。但這些記載是和史實稍有出入的。我們若依照最早的「臺灣府志」來看,夢蝶園是先由僧人將李氏原來的茅齋易以陶瓦,改為準提庵。至準提庵改為法華寺這一段缺欠明細的記載,僅在陳纂「臺灣縣志」記:僧人鳩眾易以瓦,供準提佛於中,改名法華寺。就是記夢蝶園由僧人改建準提庵後,再改稱為法華寺的。以上所記是否正確?我們再由較陳纂「臺灣縣志」早十年即康熙四十九年(西元一七一0)由第五任臺灣府知府周元文所修的「重修臺灣府志」來看,這部志的卷九外志、志觀附宮廟所記,和蔣纂「臺灣府志」所記相同。但是修這部志書只離宋永清建火神廟,同時改建準提庵僅距二年,所以藝文志有收錄宋知縣撰的「火神廟記」如次:

 

 

326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夢蝶園改稱法華寺年代考

      嘗稽燧人氏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炎帝以火紀官,而為火師。陶唐氏有火正,曰祝融。「周禮」: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灾。故凡州邑皆置神而崇祀焉。予宰斯土,見祭爟之義,缺焉不講;而居民廛舍時或遭回祿者,毋亦出納之違時,抑亦所以祀之者,未有寧宇也?因與同寅李諸羅集紳衿,捐俸樂輸;有不足者,一一肩之。擇爽塏於府治東南僧舍,易其制而高大之;固以瓦磚,施以丹漆,命工肖像,而致時享。中堂祀大士,後院洎兩旁搆列禪室;繞以竹木,間以花果,背山面海,巍煥幽深,亦招提一大觀也。因顏其寺曰「法華」,仍令僧徹空主之。夫大禹陳謨,養民之政,惟六府;武王訪道,箕疇之告,首列五行。火者,實配五行而備六府,天地之惠,生民之利也。至或蒸為疾疫,發為焚燬,則賴為政者修德而彌灾。媿余不德,不及子產之善政,使竈言不驗。第以之為功大為神靈,而祭之之典不可不舉;故建廟而祀焉。廟成,因敘其始末而為之記。

     由宋知縣這一篇碑記中:「因顏其寺曰『法華』,仍令僧徹空主之。」我們就可以明暸夢蝶園是先改建為準提庵,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宋知縣為祀火神,和他的同僚諸羅縣知縣李鏞集諸紳衿,捐俸樂輸,將準提庵改建較為高大的殿宇,前殿祀火神,懸匾為「離德昭明」。中殿祀大士,後院及兩旁為禪室,並經改稱為「法華寺」。所以夢蝶園所改建的準提庵再改稱為法華寺的正確

 

 

327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夢蝶園改稱法華寺年代考

     時間,應該是康熙四十七年鳳山縣知縣宋永清改建時所更稱。那麼為何其後又失傳呢?這是因為陳纂「臺灣縣志」卷十藝文志所記,宋永清撰的「火神廟記」將周志所載有旁圈的部份予以刪去未載,以致其後的志書都將那部份遺漏,所以後人不知準提庵改稱法華寺的年代。為什麼陳纂「臺灣縣志」要將「因顏其寺曰『法華』,仍令僧徹空主之。」加以刪去呢?是否出於故意刪去呢?這一點可以由那部志書所記法華寺條稱:「......後僧人鳩眾易以瓦,供準提佛於中,改名法華寺;康熙四十七年鳳山知縣宋永清建前殿一座,以祀火神,匾曰離德昭明。......」殊係為配合以上所記:先改稱為法華寺後,宋知縣才建火神廟起見,特為刪去有旁圈的部份,以免所記發生矛盾。依照周修「重修臺灣府志」所載的,火神廟記」的原始資料,始獲明暸夢蝶園後來改稱法華寺的實際情形的原委。法華寺並不是現在一般所稱的蔣毓英知府將李氏的夢蝶園改建為法華寺;而是鳳山縣知縣宋永清的時候才將由夢蝶園改建的準提庵增建火神廟,同時改建準提庵而更稱為法華寺。我的考證是如此,我的答案是如此,為免今後再有延誤,特將淺見提出,敬請關心臺灣史的賢達賜予指正。

五十六年三月二十日完稿於廢廬

 

 

編輯旨趣 臺灣佛教漫談 臺灣佛教史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明末清初的臺灣佛教
臺灣佛教新運動之先驅 回顧臺灣佛教 了解臺灣佛教的線索 一九五〇年代臺灣佛教 今日臺灣的佛教
日產寺院之變遷 今日的臺灣佛教及其面臨的問題 臺灣最早興建的寺廟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臺南古剎彌陀寺 北園別館與開元寺 夢蝶園改稱法華寺年代考 蔣允焄擴建法華寺 附錄:臺灣的齋教由來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