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187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劉枝萬

 

一、寺院

     佛教傳入中國,已閱二千餘年,深入民間,傳佈至廣。其傳入臺灣,當始自明鄭時;迨清初,隨閩粵移民漸多,陸續傳來,乃屬南方佛教禪宗分派之臨濟宗及曹洞宗。惟其設施,雖稱巨剎者,論其規模,遠不及大陸之叢林,少有山門、大雄寶殿、圓通寶殿、禪堂、齋堂、方丈、客殿、庫堂、鐘樓、鼓樓等結構具備齊全者;則其號稱「某巖」,按彰化縣志祀典志云:「山寺也,閩人呼山寺曰巖」,然其內容,類多齋堂之較具規模而已。何況,通俗道教乃至民間信仰之浸潤,深蒙其色彩,不但寺、廟混淆不清;甚至寺院名存而實亡,如同廟宇;廟宇徒掛寺稱,盛行扶鸞;或前殿為廟宇,後殿為寺院,兩者並存等跡象,比比皆是乎。其本尊,以觀音佛祖、釋迦佛及祖師等居多。尤其觀音佛祖或稱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媽;以其救苦救難,濟度眾生之女

 

 

188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神,信仰獨盛,祭典除農曆二月十九日誕辰外,有者於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十一月十九日亦舉行例祭。至其傳說,則觀音濟度本願真經云:「爾時,慈航尊者在大羅天宮,逍遙勝景,座八寶金蓮、受用無疆;慧眼遙觀,見東土眾生,貪迷酒色財氣,利鎖名韁,造染罪愆,六道輪迴,轉報不一,醉生夢死,脫骨如山,冤冤相報,皆無了期。尊者不覺慈心悲念,曰:『吾自混沌分判以至於今,為救眾生,託化東土,劫劫度人,功證無上正等正覺。今乃周末之際,人心大變,殺淫滔天,觀此眾生冤孽,何能解消,黑氣盤空,實屬駭人。吾觀男子哩[裏]亦有知覺三教之理,明善窮源;但視女子,不明天理循環,世所禁戒,有墮落不堪者也。細思塵苦,可悲可嘆。吾不如下世,脫化女身,解此五濁之災,作以後世榜樣,使婦女亦好知非改過,逃脫輪迴之苦,免却地獄諸刑、血河之艱,同登菩提覺路,共享極樂美景,方如吾願。』當即啟奏瑤池金母無極天尊前。⋯⋯辭別諸佛菩薩,往東而來。⋯⋯諸佛菩薩齊送慈航,來至興林國,霞光照徹宇宙,遍滿乾坤,東嶽、城隍、土地等神,齊來迎接。⋯⋯伯牙國母夢中恍惚,覩一太陽落於身懷,⋯⋯腹中有孕,⋯⋯娘娘生下公主,報與莊王知道,莊王曰:『長女妙音,次女妙元,伊取名妙善』,⋯⋯公主自幼葷乳不食,及長,至五六歲時,秉性善良,心靈異常」,可見主要在於濟渡婦女,而三教已臻混淆,渾然成為龐雜民間俗信之概。職是之故,本章僅將有關佛教設施,大體分為寺院、齋堂、地藏庵、祖師廟及其他而錄之。

 

 

189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一、臺灣縣

     慈雲閣 在東安坊諸羅崎頂,康熙三十五年諸羅知縣周鐘瑄建,乾隆十六年諸羅縣周芬斗修,嘉慶八年里人王琳等鳩眾重修。(謝志卷五、外編、寺觀)慈雲閣:在東安坊,康熙三十五年諸羅知縣周鐘瑄建,乾隆十六年諸羅知縣周芬斗修,嘉慶八年里人王琳等重修。(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觀音宮 在東門外(劉志卷九、典禮附祠祀,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觀音宮:在大東門外,雍正間里眾建(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觀音宮:在東門外(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龍山寺:在大東門外,雍正間里眾建,乾隆五十四年里人王拱照等倡修(謝志卷五、外編、寺觀)。龍山寺:在大東門外,雍正時里人公建,乾隆五十四年里人王拱照等修(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彌陀室 在附郭之東;庭宇幽靜,佛像莊嚴,傍植檳篁,名花芬馥,可供遊咏(高志卷九、外志、寺觀附宮廟)。彌陀室:在附郭之東;庭宇幽靜,佛像莊嚴,可供遊翫(周志卷九、外志、寺觀附宮廟)。彌陀寺:在永康里,邑東郊外,年久傾圯,僧徒散去;僧一峰至自武彝山,有志重興,托跡偏廂募化,以供香火;(康熙)五十七年監生董大彩建中殿一座;五十八年僧鳩建閻君殿於西偏,暨僧房六間;東偏三官殿,則監生陳仕俊倡義,首襄其事焉。(陳志卷九、雜記志寺廟)彌陀寺:永康里東門內,年久傾圯,康熙五十八年僧一峰至自武彝,募化重興;寺田在鳳山縣嘉祥里

 

 

190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呵嗹甲尾園一所,年收粟七十二石;又寺後園一坵,黃士甫、曾亨觀捐置為本寺香燈(劉志卷十八、古蹟、寺觀)。彌陀寺:在東門內永康里,年久傾圯,康熙五十八年僧一峰至自武彝,募化重興;寺田在鳳山縣嘉祥里呵嗹甲尾園一所,年收粟七十二石;又寺後園一坵,黃士甫、曾亨觀置為本寺香火(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彌陀寺:在大東門內永康里,偽時建,歲久傾圯;康熙五十七年監生董大彩鼎建中堂;五十八年武彝僧一峰募建西堂及僧房,監生陳仕俊倡建西堂;有寺田,坐鳳山縣嘉祥里呵嗹甲尾園一所,載租穀七十二石;又園一所,坐寺後,里人黃士甫、曾亨觀捐置(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彌陀寺:在東門內永康里,年久傾圯,康熙五十八年僧一峰至自武彝,募化重興;寺田在鳳山縣嘉祥里呵嗹甲尾園一所,年收粟二十二石;又寺後園一坵,黃士甫、曾亨觀置為本寺香火(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彌陀寺:在大東門內永康里、偽時建,尋毀;康熙五十七年里人董大彩修建;五十八年武夷僧一峰募建西堂及僧房,里人陳仕俊復增建之;寺田坐鳳山呵嗹甲尾,歲收租穀七十二石;又寺後園一所,俱里人黃士甫、曾亨觀捐置;嘉慶四年董事黃鍾岳、程肇榮等鳩眾修(謝志卷五、外編、寺觀)。彌陀宮:在縣東,庭宇幽靜,佛像莊嚴,傍植檳篁,名花芬馥,可供遊咏(通志、雜識、祠廟)。彌陀寺:在大東門內,明延平郡王鄭經建,康熙五十七年里人董大彩修,五十八年武夷僧一峰募建西堂,里人陳仕俊復增建之;殿宇寬敞,花木幽邃,為郡治冠(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191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萬壽寺 一名萬壽亭,在小東門外永康里北,康熙五十年巡道陳璸倡捐建亭二層,前為門,後為祝聖堂,先是祝聖在府儒學明倫堂內;五十五年諸羅縣知縣周鍾瑄置香燈田五十甲,坐彰化赤塗崎莊,載租穀一百石;五十六年巡道梁文科於門外增建兩廡:周繚以垣,東西立敷文、振武門,其右為射圃;復改堂為軒,於軒後再建祝聖堂,旁附僧舍;六十年颶風悉圯;雍正元年文武各官重建;五年巡道吳昌祚、總鎮林亮,撥前總鎮歐陽凱官莊園二十六甲,坐諸羅西港仔,年納廍餉半張,供本寺香燈;乾隆十六年知縣魯鼎梅申文武各憲會商,以該處距城東門外約三里許,曠野荒郊,風雨飄蕩,旋修旋剝,每逢萬壽聖節、元旦、冬至,閤屬員弁俱於四鼓出城,聯班慶賀,各衙署、倉庫、營盤殊費彈壓,而郡庠明倫堂業經更新鼎建,規制寬敞,內庭有奎光閣,峻聳輝煌,堪以安奉龍牌;詳准,嗣後凡遇令節大典,俱就明倫堂行禮(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惟梁文科撰重修萬壽亭碑記,載劉志卷二十藝文)。萬壽寺:在小東門外永康里北,初為慶祝所,後改為寺,詳見「政志」(謝志卷五、外編、寺觀)。萬壽寺:在城東永康里,康熙五十年建萬壽亭為朝賀之地;雍正元年重建,後置僧舍供佛,置香火田五十甲;乾隆三十年新建萬壽宮於城內,而寺仍存;然以寺租撥歸崇文書院,漸就傾頹,今圯(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海會寺 康熙二十九年建,在府治北六里許;舊為鄭氏別館,蕩平之後,總鎮王化行、臺廈道王效宗因其故址建為寺宇;佛像最勝,住僧雲集焉,碑記載「藝文志」(高志卷九、外志、寺觀,

 

 

192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周志卷九、外志、寺觀)。海會寺:在永康里,鄭氏舊宅也,距邑治四、五里許,康熙二十九年臺廈王效宗、總鎮王化行改建為寺,佛像莊嚴,寺宇寬敞,亦名開元寺(陳志卷九、雜記志、寺廟)。海會寺:即鄭氏北園也,康熙二十九年臺廈道王效宗、總鎮王化行改建為寺,佛像莊嚴,寺宇寬敞,亦名開元寺;寺田在寺後洲仔莊五十甲,又寺前園六甲零,又檨園一所,為本寺香燈(劉志卷十八、古蹟、寺觀;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但「香燈」作「香火」)。海會寺:一名開元寺,在永康里;偽鄭氏建,為北園別館,詳見「古蹟」;康熙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總鎮王化行改建為寺,並記;有田五十甲,坐寺後洲仔莊,園六甲零,坐寺後,又檨園一所,供本寺香燈;乾隆十五年巡道書成修。按諸寺俱奉三世尊,乃釋迦牟尼文佛,生西方中天竺國;宗其教者,以本性為法身,德業為報身,並真身為三,其實一人耳(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惟其附錄王化行撰始建海會寺記,從略)。海會寺:即鄭氏北園也,康熙二十九年臺廈道王效宗、總鎮王化行改建為寺,佛像莊嚴,寺宇寬敞,亦名開完寺,乾隆十五年臺廈道書成修;寺田在寺後洲仔莊五十甲,又寺前園六甲零,又檨園一所,為本寺香火(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海靖寺:舊名海會寺,亦名開元寺;在永康里,其初為鄭氏北別園館,康熙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總鎮王化行改建為寺,有碑記;置田五十甲,坐寺後洲仔莊,園六甲有奇,坐寺後,又檨園一所,以供香燈;十五年巡道書成修;乾隆四十二年知府蔣元樞倡修,陳明樑董其事;嘉慶元年提督哈當阿修,改名今焉(謝志卷五、外編、寺觀;惟王化行

 

 

193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撰始建海會寺記及哈當阿撰新修海靖寺碑記,均載該志卷七、藝文、二、記賦)。北園別館:在永康里,偽鄭氏為其母董氏建,後廢,康熙二十五年巡道周昌因其地有茂林深竹,乃結亭築室,為之記,且繪而圖之,諸羅令季麒光顏曰「致徹」,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總鎮王化行改為海會寺(王志卷十五、雜記、古蹟;謝志卷五、外編、遺蹟,但「偽鄭氏」作「偽鄭」)。海會寺:在臺灣縣治北五里,亦名開元寺,本鄭成功北園別館,本朝康熙二十九年改建(一統志、寺觀)。海會寺:康熙二十九年建,在府治北六里許,舊為鄭氏別館,蕩平之後,總鎮王化行、臺廈道王效宗因其故址建為寺宇,佛像最勝,住僧雲集焉(通志、雜識、祠廟)。海會寺:在縣轄永康里,距大北門三里,為鄭氏之北園別墅;康熙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總兵王化行改建為寺,有碑記,尚存;置田五十甲、園六甲、檨圃一所,以供香火,延僧志中主之;花木幽邃,殿宇巍峨,為諸寺冠;乾隆十五年巡道書成修,改名榴禪;嘉慶元年提督哈當阿重修,又改名海靖,亦曰開元;寺祀釋迦佛,並供明延平郡王神位(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觀音亭 在永康里北路頭,(康熙)五十四年李三建,僧人施茶亭中(陳志卷九、雜記志、寺廟)。觀音宮:在永康北路頭,康熙五十四年里人李二建(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謝志卷五、外編、寺觀)。

     竹溪寺 在府治東南數里許,其間林木蒼鬱,溪徑紆迴,最為勝景,良辰佳節,騷客遊人多

 

 

194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會於此(高志卷九、外志、寺觀附宮廟,周總卷九、外志、寺觀附宮廟)。竹溪寺:在永康里,距邑治二里許,徑曲林茂,溪流環拱,竹木花果,堪稱勝致,匾其山門曰小西天(陳志卷九、雜記志、寺廟)。竹溪寺;距邑治二里許,徑曲林幽,清溪環拱,竹木花果,頗稱勝概,匾其山門曰小西天;寺田在尖山莊一十二甲,年收租粟為香燈(劉志卷十八、古蹟、寺觀)。竹溪寺:距邑治二里許,徑曲林幽,清溪環拱,竹木花果,頗稱勝概,顏其山門曰小西天;寺田在尖山莊一十二甲,年收租粟為香火(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竹溪寺:在永康里,康熙三十二年建,顏曰小西天,徑曲境幽,清溪環抱,有竹木花果之勝;香燈田坐尖山莊,計一十二甲(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竹溪寺:距邑治二里許,徑曲林幽,清溪環拱,竹木花果,頗稱勝概,顏其山門曰小西天寺;寺田在尖山莊一十二甲,年收租粟為香火(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竹溪寺:在永康里;舊志云:徑曲境幽,清溪環抱,有竹木之勝;香燈田一十二甲,坐尖仔莊;乾隆五十四年里人蔡和生倡修,嘉慶元年黃鍾岳、吳邦傑等復鳩眾修(謝志卷五、外編、寺觀)。竹溪寺:在臺灣縣治東南二里,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建,林木蒼鬱,溪澗紆迴,遊人多集於此;董天工見聞錄,寺旁門榜曰小西天(一統治、寺觀)。竹溪寺:在府治東南數里許,其間林木蒼鬱,溪徑迂迴,最為勝景,良辰佳節,騷客遊人,多會於此(通志、雜識、祠廟)。竹溪寺:在大南門外,康熙三十年建,徑曲林幽清溪環拱,頗稱勝概,顏其山門曰小西天,乾隆五十四年里人蔡和生倡修,嘉慶元年重修(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195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夢蝶園 在府治社稷壇南數百步,先是漳人李茂春寓此,築茅齋以寄放浪之情,扁曰夢蝶;後易以陶瓦,清流修築,日增勝槩,改為準提庵(高志卷九、外志、寺觀附宮廟,周志卷九、外志、寺觀附宮廟)。法華寺:在東安坊,偽時漳人李茂春搆茅亭以居,名夢蝶處;後僧人鳩眾易以瓦,供準提佛於中,改名法華寺;康熙四十七年鳳山知縣宋永清建前殿一座,以祀火神,匾曰離德昭明;殿後左右,建鐘鼓樓二座,前後曠地,徧蒔花果;又建茅亭於鼓樓之後,匾曰息機,自公退食之暇,時憩息焉(陳志卷九、雜記志、寺廟)。法華寺:偽時漳人李茂春搆茅亭以居,名夢蝶處,後僧人鳩眾改建法華寺;康熙四十七年鳳山知縣宋永清建前殿一座,祀火神,置鐘鼓二樓,前後曠地,徧蒔花果;起茅亭於鼓樓之後,匾曰息機,退食之暇,時憩息焉。寺田寺後,荒埔一所約二甲餘,臺灣府蔣毓英給為香燈;又園在港西里大湖莊一所,鳳山知縣宋永清捐置為香燈(劉志卷十八、古蹟、寺觀)。法華寺:即李茂春夢蝶處,後僧人鳩眾改建法華寺;康熙四十七年鳳山知縣宋永清建前殿一座,祀火神,置鐘鼓二樓,前後曠地,徧蒔花果;起茅亭於鼓樓之後,顏曰息機,退食之暇,時憩息焉。寺田在寺後荒埔一所約二甲餘,臺灣府蔣毓英給為香燈;又有園在港西里大湖莊一所,鳳山知縣宋永清置為香火(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夢蝶園:在臺灣府治;漳人李茂春,明季舉人,遯跡來臺,搆茅亭於永康里以居,名夢蝶處,今改為法華寺(范志卷十九、雜記、園亭)。

 

 

196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法華寺:在永康里,舊為夢蝶園:明舉人李茂春所築茅亭,別見「古蹟」,康熙二十三年改今寺:知府蔣毓英撥寺後曠地二甲有奇,充為香燈;四十七年鳳山縣知縣宋永清增建前堂為火神廟,乃置香燈園一所,坐港西里大湖莊;堂後設鐘鼓二樓,結茅亭於鼓樓後,匾曰息機,四圍徧蒔花果(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夢蝶園:今改為法華寺,在永康里;漳人李茂春,隆武舉人,遯跡來臺,搆茅亭居焉(王志卷十五、雜記、古蹟)。法華寺:即李茂春夢蝶處,後僧人鳩眾改建法華寺;康熙四十七年鳳山知縣宋永清建前殿一座,祀火神,置鐘鼓二樓,前後曠地,徧蒔花果;起茅亭於鼓樓之後,顏曰息機,退食之暇,時憩息焉;乾隆二十九年知府蔣允焄重建,殿宇巍峨,林木幽邃,備極勝概。寺田在寺後荒埔一所約二甲餘,臺灣府蔣毓英給為香燈;又有園在港西里大湖莊一所,鳳山知縣宋永清置為香火(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夢蝶園:在臺灣府治;漳人李茂春,明季舉人,遯跡來臺,搆茅亭於永康里以居,名夢蝶處,今改為法華寺(余志卷十九、雜記、園亭)。法華寺:在永康里,舊為夢蝶園;康熙二十二年改為寺,知府蔣毓英以寺後曠地二甲零為香燈費;四十七年鳳山縣知縣宋永清增建前堂為火神廟,置香燈園一所,坐港西里大湖莊:堂後設鐘鼓二樓,結茅亭於鼓樓後,曰息機亭,周蒔花木(謝志卷、外編、寺觀)。夢蝶園:在永康里,漳人李茂春遯跡於此。搆茅亭居焉,今為法華寺(謝志卷五、外編、遺跡)。夢蝶園:在府治社稷壇南數百步,先是漳人李茂春寓此,築茅齋以寄放浪之情,扁曰夢蝶;後易以陶瓦,清流修

 

 

197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築,日增勝槩,改為準提庵(通志、雜識、祠廟)。法華寺:即夢蝶園故址,康熙二十二年改為寺,知府蔣毓英以寺後之地二甲為香火,乾隆二十九年知府蔣允焄重建,並於寺前浚一池曰南湖,旁造一樓曰半月(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觀音堂 在寧南坊,偽時建;原為五帝廟,今改祀觀音(陳志卷九、雜記、寺廟)。觀音堂:在寧南坊,偽時建;祀五帝,後改(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觀音堂:在寧南坊,偽時建,後改祀五帝,今在五帝廟內(謝志卷五、外編、寺觀)。

     準提閣 在廣慈庵前(高志卷九、外志、寺觀附宮廟,周志卷九、外志、寺觀附宮廟,惟廣慈庵在附郭縣東安坊)。準提室:在寧南坊,偽時建,康熙四十六年道標守備婁廣修(陳志卷九、雜記志、寺廟)。觀音宮:在寧南坊者曰準提室(劉志卷九、典禮附祠祀,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觀音宮:在寧南坊,曰準提室,偽時建,康熙四十六年道標守備婁廣修(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觀音宮:在寧南坊者曰準提室(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準提堂:在寧南坊,偽時建,康熙四十六年道標守備婁廣修,嘉慶三年李黃氏倡修,十四、二十五年監生黃拔萃、增生陳廷瑜及韋啟億鳩眾修(謝志卷五、外編、寺觀)。準提閣:在廣慈庵前(通志、雜識,祠廟)。

     重慶寺 在寧南坊,道光元年增生陳廷瑜及韋啟億鳩眾修舊址,改今名(謝志卷五、外編、寺觀)。

 

 

198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觀音宮 在西定坊道署東南隅,雍正二年巡道吳昌祚建(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觀音宮:在西定坊道署東南隅曰觀音閣,雍正二年巡道吳昌祚建(謝志卷五、外編、寺觀)。

     觀音宮 在大西門外風神廟後,乾隆十一年商民建,祔祀知府方邦基(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謝志卷五、外編、寺觀)。

     黃檗庵 在海會寺南數里,壬申年(康熙三十一年)災於火,歲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僧繼成募緣重建(高志卷九、外志、寺觀附宮廟)。黃檗庵:在海會寺南數里,壬申年災於火,癸酉僧募緣重建(周志卷九、外志、寺觀附宮廟)。黃檗寺:在東安坊,康熙二十七年左營守備孟大志建,三十一年火,三十二年僧募眾重建;前祀關帝,後祀觀音三世尊佛,僧房齋舍畢備,周圍植竹,花木果子甚多(陳志卷九、雜記志、寺廟)。黃檗寺:在東安坊,康熙二十七年左營守備孟大志建,三十一年火,三十二年僧募眾重建,四圍竹木、花果甚多(劉志卷十八、古蹟、寺觀)。黃檗寺:在北門外,康熙二十七年左營守備孟大志建,三十一年火,三十二年僧募眾重建,四周竹木花果甚多(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黃檗寺:在大北門外,康熙二十七年左營守備孟大志建,三十一年火,三十二年僧募眾重建,竹木花果甚盛。康沙門正幹,莆田人,吳姓;從六祖曹溪得法,歸至福洲黃檗山,曰:「吾受記於師,逢苦即住,其在此乎」,遂即山建寺,是為黃蘗初祖(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黃檗寺:在北門外,康熙二十七年左營守備孟大志建,三十一年火,三十二年僧募眾重建,

 

 

199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四圍竹木花果甚多(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黃檗寺:在大北門外,康熙二十七年左營守備孟大志建,三十一火,三十二年僧募眾重建,竹木花果甚盛,乾隆五十六年里人修。舊志云:康沙門正幹,莆田人,吳姓,從六祖曹溪得法,歸至福州黃檗山,曰:「吾受記於師,逢苦即住,其在此乎」,遂即山建寺,是為黃檗初祖(謝志卷五、外編、寺觀)。黃檗寺:在臺灣縣北門外,本朝康熙二十七年建,尋燬,三十二重建(一統志、寺觀)。黃檗庵:在海會寺南數里,壬申年災於火,癸酉僧繼成募緣重建(通志、雜識、祠廟)。黃檗寺:在大北門外,康熙二十七年左營守備孟大志建,三十一年火,三十二年寺僧募建,地大境幽,題詠者多,今圯(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觀音宮 在府治鎮北坊,前後泥金色相,左右塑十八羅漢,俗呼為觀音亭,相傳最遠,康熙三十二年後堂重建(高志卷九、外志、寺觀附宮廟,周志卷九、外志、寺觀附宮廟)。觀音亭:在鎮北坊,偽時建,中奉大士,左右塑十八羅漢,康熙三十二年居民重修,並建後堂(陳志卷九、雜記志、寺廟)。觀音宮:在鎮北坊者曰觀音亭(劉寺卷九、典禮附祠祀,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觀音宮:在鎮北坊,偽時建,康熙三十二年重修,並建後堂(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觀音宮:在鎮北坊者曰觀音亭(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觀音宮:在鎮北坊,曰觀音亭,偽時建,康熙三十二年修並建後堂,乾隆五十六年里人陳漳山等重修(謝志卷五、外編、寺觀)。觀音宮:在府治鎮北坊,前後泥金色相,左右塑十八羅漢,俗呼為觀音亭,相傳最遠,康熙三十二年後堂重建(通志、雜識、祠廟)。觀

 

 

200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音亭:在鎮北坊,鄭氏時建,康熙三十二年修,乾隆五十六年里人陳漳山等重建(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竹林寺 在鎮北坊,堂祀觀音,周圍環以竹,徧植花果,寺雖窄狹,別具幽雅之致(陳志卷九、雜記志、寺廟)。觀音宮:在鎮北坊,曰竹林寺,多蒔花果(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竹林寺(謝志卷五、外編、寺觀)。

     觀音宮 在廣儲東里,偽時建(陳志卷九、雜記志、寺廟)。觀音宮:在廣儲東里(劉志卷九、典禮附祠祀,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觀音宮:在廣儲東里,偽時建(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觀音宮:在廣儲東里(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觀音宮:在廣儲東里,偽時建(謝志卷五、外編、寺觀)。

     觀音宮 在廣儲西里,(康熙)四十四年同知洪一棟建(陳志卷九、雜記志、寺廟)。觀音宮:在廣儲西里,康熙四十四年同知洪一棟建(劉志卷九、典禮附祠祀,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觀音宮:在廣儲西里,康熙四十四年海防同知洪一棟建(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觀音宮:在廣儲西里,康熙四十四年同知洪一棟建(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觀音宮:在廣儲西里,康熙四十四年海防同知洪一棟建(謝志卷五、外編、寺觀)。

     觀音宮 在大目降莊,鄉人同建(陳志卷九、雜記志、寺廟)。觀音宮:在大目降莊(劉志卷九、典禮附祠祀,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觀音宮:在大目降莊,康熙間里眾建(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

 

 

201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觀音宮:在大目降莊(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觀音宮:在大目降莊,康熙間里眾建(謝志卷五、外編、寺觀)。

     觀音亭 在羅漢內門(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觀音宮:在羅漢門,雍正十一年縣丞葉文炳建,乾隆十七年修(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觀音亭:在羅漢內門(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觀音宮:在羅漢門,雍正十一年縣丞葉文炳建,乾隆十七年修,知縣魯鼎梅序(謝志卷五、外編、寺觀)。

二、澎湖廳

     觀音堂 在媽祖宮西,康熙三十五年澎湖右營遊擊薛奎建;堂前有井二口,泉甘而美,為澎湖第一泉(陳志卷九、雜記志、寺廟)。觀音宮:在澎湖媽祖宮西側,康熙三十五年澎湖遊擊薛奎建,門前有井二口,泉甘美,為澎第一(劉志卷九、典禮附祠祀)。觀音宮:在媽祖宮西側,康熙三十五年遊擊薛奎建;廟前有井二,甘美為澎湖泉第一(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觀音宮:在澎湖媽宮西,康熙三十五年澎協右營遊擊薛奎建(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觀音宮:在媽祖宮西側,康熙三十五年遊擊薛奎建;廟前有井二,甘美為澎湖泉第一(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觀音廟:廟在媽宮澳,距廳治五里,康熙三十五年遊擊薛奎創建,乾隆二十九年重修,祀大慈大悲南海觀世音菩薩也,⋯⋯今世之人,每誦觀音經以求福祐,宜乎窮鄉僻壤,皆有廟焉;若夫小說家以觀音為莊王女,則更荒誕不經,存而不論可也(澎紀略、地理紀、廟祀)。觀音廟:廟在媽宮澳,載「紀略」;乾隆

 

 

202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四十六年五月前廳陳銓會同澎協馬蛟、溫靖,烽火參將魏大斌,左右營遊擊黃必成、柴大紀,守備楊開春、謝恩、千總潘鍾、黃捷魁等勸捐,撤基全修,嘉慶十年十月澎鎮副總兵官王得祿,護協陳景星,遊擊聶世俊,盧慶長、守備時胡麟、黃定國復倡捐重修(澎續篇、地理紀、廟祀)。觀音亭:在媽宮澳,康熙三十五年遊擊薛奎建,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廟外有放生池,隔水近山,煙波浩沓,景頗幽曠;乾隆四十六年前廳陳銓,澎協馬蛟、溫靖,烽火參將魏大斌,遊擊黃必成、柴大紀,守備楊開春、謝恩等勸捐撤基全修,嘉慶十年澎協王得祿,護協陳景星,遊擊聶世俊、盧慶長等捐修,光緒元年例貢生黃學周等鳩捐重建;光緒十年間,廟內羅漢經法夷毀掠,鐘鼓等物盡携去;十七年總兵吳宏洛捐銀五百元修補,剩銀百餘置南門內店屋收租,以資香火(澎志卷二、規制、祠廟附叢祠)。觀音亭:在媽宮澳,康熙三十五年右營遊擊薛奎建;法人之役,佛像被毀;光緒十七年總兵吳宏洛捐修(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三、鳳山縣

     觀音宮 在興隆莊龜下(李志卷十、外志、寺廟)。觀音宮:在縣治龜山下(劉志卷九、典禮附祠祀、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興隆寺:即觀音宮,在縣城東北龜山麓,康熙三十□年建;寺後有石磴,屈曲數層,通天后宮;陟其巔,烟海晴波,平沙落雁,皆在目前,可供遠眺(鳳志卷十一、雜志、名蹟附寺觀)。觀音寺:在興隆里舊城內龜山麓,縣西十五里,屋九間,額興隆

 

 

203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寺,康熙五十八年知縣李丕煜建;寺後有石磴,屈曲數層,通天后宮;陟其巔,烟海晴波,平沙落雁,皆在目前,可供遠眺;乾隆五十八年南路營遊擊丁茂、鳳山縣儒學吳策勳、鳳山縣巡政廳饒燭修,光緒十一年生員藍豐年募緣重修,廟租一百六十石(鳳采、丁部、規制、祠廟)。興隆寺:在舊治龜山之麓,則興隆里,康熙三十三年建(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元興寺 在縣城南鼓山麓(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元興寺:在縣城南鼓山麓,乾隆八年住僧經元募建;寺背山面海,門前有小港環之,園林茂密,竹木花果之屬甚盛,循曲徑而上,仰凌絕頂,俯瞰大海,為近邑勝概;有寺田數甲(鳳志卷十一、雜志、名蹟附寺觀)。觀音寺:在興隆里打鼓山麓,縣西十二里,屋三間,額元興寺,乾隆八年住僧經元募建,光緒十七年發火燒燬(鳳采、丁部、規制、祠廟)。元興寺:在縣轄打鼓山之麓,乾隆八年僧經元募建,光緒十七年火(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泗洲寺 在縣城西,寺前有潭一口,為放生池(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泗洲寺:在縣城西,創建莫考,寺前有潭一口,為放生池,大旱方涸(鳳志卷十一、雜志、名蹟附寺觀)。觀音寺:在興隆里舊治西門外,縣西十五里,屋一間,額泗洲寺,創建莫考,今廢;寺前有潭一口,為放生池(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觀音寺 在雙慈亭殿後,屋二間,餘見天后宮條下(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204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觀音寺 在城隍廟後殿,屋三間,餘見城隍廟條下(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觀音寺 在關帝廟後殿,屋三間,餘見關帝廟條下(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觀音寺 額龍山寺,在大東門內,屋十二間,乾隆三十年居民建,嘉慶十二年陳可寄董修、道光十五年張源裕重修,同治十年隆益號再修,廟租十九石,清溪林成功助田十六甲,六莊鹽州捐渡頭一所,年納銀十六元(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觀音宮 在鳳山下莊(李志卷十、外志、寺廟,劉志卷九、典禮附祠祀,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鳳志卷十一、雜志、名蹟附寺觀)。

     觀音宮 在淡水新園(李志卷十、外志、寺廟,劉志卷九、典禮附祠祀,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觀音宮:在淡水新園街(鳳志卷十一、雜志、名蹟附寺觀)。

     觀音宮 在萬丹港街(李志卷十、外志、寺廟,劉志卷九、典禮附祠祀,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觀音宮:在港西里萬丹街(鳳志卷十一、雜志、名蹟附寺觀)。觀音寺:在港西里萬丹街,縣東二十里,屋六間,額萬泉寺,乾隆三十九年李振利募建,嘉慶二十五年李增選捐修,同治八年李吉利重修,光緒十一年王恒順再修(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超峰石 在岡山,奉祀觀音佛祖,僧紹光募緣建(劉志卷九、典禮附祠祀)。超峰石觀音亭:在岡山,僧紹光建(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觀音寺:在嘉祥里大岡山腰,縣北五

 

 

205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十七里,屋十間,額超峰寺,乾隆二十八年知府蔣允焄建,光緒六年李建成募修(鳳采、丁部、規制、祠廟)。超峰寺:在縣轄嘉祥外里崗山之上,舊志以崗山樹色為邑八景之一;雍正間有僧紹光者結茅於此,乾隆二十八年知府蔣允焄乃建為寺(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觀音宮 在埤頭街草店頭(鳳志卷十一、雜志、名蹟附寺觀)。

     觀音宮 在草店尾,亦曰龍山寺(鳳志卷十一、雜志、名蹟附寺觀)。

     觀音寺 在觀音里觀音山麓,縣北二十三里,屋八間,額翠屏巖,光緒二年思貢生蘇懷珠募修(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觀音寺 在觀音里蘭坡嶺頂,縣東北四十里,屋六間,同治十二年職員藍登輝建(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觀音寺 在長治里大湖街,縣北六十里,屋二間,嘉慶五年林同興建(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觀音寺 在文賢里海埔莊,縣西北六十六里,屋三間,額海山宮,光緒六年劉池募建(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觀音寺 在鳳山里海汕莊,縣南十八里,屋二間,額朝鳳寺,光緒十六年洪溥募修(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206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觀音寺 在鳳山里草衙莊,縣南十里,屋八間,額朝陽寺,道光元年生員陳世芳募建,光緒七年王洪祥重修(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觀音寺 在港西里兩魚山東北,縣東二十里,屋十一間,額赤山巖,同治三年黃正春募修,廟租二十五右(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觀音寺 在港西里兩魚山西南,縣東二十里,屋一間,額高岡亭,光緒六年陳宗維募建(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觀音寺 在小琉球嶼大寮澳山頂,縣東南六十里,乾隆五十九年居民募建(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四、諸羅縣、嘉義縣

     諸福寺 在縣治西門外,祀觀音大士,康熙四十六年署縣宋永清,守備黃元驤同建(諸志卷十二、雜記志、寺廟)。諸福寺:在縣治西門外,康熙四十六年建(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諸福寺:在嘉義縣西門外,本朝康熙四十六年建(一統志、寺觀)。

     南浦寺 在縣治南門外先農壇左,雍正五年建,乾隆十一年知縣周芬斗修,並額今名;綠野青疇,烟光在目,附郭一佳勝也(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南浦寺:在嘉義縣南門外,本朝雍正五年建,乾隆十一年修;綠野青疇,烟光在目,附郭一佳勝也(一統志、寺觀)。

 

 

207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彌陀寺 在縣城南三里大陂上,乾隆二十三建(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

     龍湖巖 在諸羅縣開化里,陳永華建,環巖皆山也;前有潭,名龍潭;潭之左右,列植楊柳桃花,亭內碧蓮浮水、蒼檜摩空,又有青梅數株,眾木茂榮,晚山入畫,真巖居之勝境,幽僻之上方也(高志卷九、外志、寺觀附宮廟,周志卷九、外志、寺觀附宮廟)。觀音宮:在開化里赤山保,即龍湖巖也,偽宮陳永華建,年久傾壞,(康熙)四十四年邑生洪朝樑重建(諸志卷十二、雜記志、寺廟)。龍湖巖:閩人謂寺院為巖,在開化里赤山莊,偽官陳永華建;環巖皆山,幽邃自喜,前有潭,名龍湖,周環里許,遍植荷花,左右列樹桃柳,青梅蒼檜,遠山浮空,遊者擬之輞川圖畫。永華,鄭氏執政,頗雜儒雅,與民休息,臺人至今稱之(諸志卷十二、雜記志、古蹟)。觀音宮:在開化里赤山仔,即龍湖巖也(劉志卷九、典禮附祠祀)。龍湖巖:在開化里赤山莊,偽官陳永華建,環巖幽邃,前有潭,名龍湖,中植荷花,左右列樹桃柳,青梅蒼檜,遠山浮空,宛入圖畫(劉志卷十八、古蹟、寺觀,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龍湖巖院:在嘉義縣赤山莊,環巖幽邃,前有潭,名龍湖,中多荷花,左右列樹桃梅檜柳,遠山浮空,宛入圖畫(一統志、寺觀)。龍湖巖菴:在諸羅縣開化里,陳永華建,環菴皆山也,前有潭,名龍潭;潭之左右列植楊柳桃花,亭內碧蓮浮水、蒼檜摩空;又有青梅數株,眾大茂榮,晚山入畫;真巖居勝景,幽僻之上方也(通志、雜識、祠廟)。龍湖巖:在縣轄赤山堡六甲莊,鄭氏時諮議參軍陳永華建,其前有潭曰龍湖,花木幽邃,稱勝境

 

 

208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乾隆元年六甲莊人文超水,漆林莊人蔡壯猷募款重建,並祀延平郡王(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觀音宮 在開化里茅港尾街,康熙四十六年知縣李鏞,參將張國同建,捐地者為吏員歐陽錫(諸志卷十二、雜記志、寺廟)。觀音宮;在開化里(劉志卷九、典禮附祠祀,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觀音宮:在鹹水港,康熙三十七年候選通判何廷鳳捐地,僧德恭募建;五十四年僧如端募眾重建,易茅以瓦(諸志卷十二、雜記志、寺廟)。觀音宮:在鹹水港(劉志卷九、典禮附祠祀,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

     大山巖 創建不知何年,巖極峻聳,頂圓平,廣可數畝,僧舍在焉;寒花古木遍列堦前,烟景溪山俱來目下(劉志卷十八、古蹟、寺觀,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碧雲寺:在縣轄哆囉嘓堡之火山,康熙十四年僧參徹自福建來,住錫龍湖巖,偶至此地,以其山林之佳,遂闢茅結廬,奉龍湖巖之佛祀之,朝夕誦經,持戒甚固;附近莊人,乃謀建寺,曰大仙巖;嗣命其徒鶴齡居之,又建一寺於玉案山之腹,後祀如來,而前奉延平郡王神位;乾隆五十五年二月參徹沒,眾葬之寺前,建浮屠;五十六年邑人洪志商募修,嘉慶二十四年子爵王得祿重修(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觀音佛祖廟 名曰金山岩,在南勢坑莊,於梅仔坑街南有四里之地;自同治八年本莊長吳對出首捐緣公建,坐西向東一間,東西十丈、南北八丈(嘉采、打貓東頂堡、祠廟)。

 

 

209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五、雲林縣

     觀音廟 一號永福寺,在縣城南,道光二十八年業戶陳玉芝倡捐監修(雲采,斗六堡、祠廟)。

     觀音廟 一號湖山巖,在縣治東十二里,香火甚盛(雲采、斗六堡、祠廟)。

     德山巖 在縣東南二十八里,依山環抱,綠樹幽篁,映帶左右,泉聲鳥語,曲徑花香,四顧蒼茫,群峰聳翠,尤極眼界之奇觀;前為里眾捐,光緒十九年鄉民勸捐重修(雲采、沙連堡、寺觀;按該巖址在林圯埔)。

     觀音亭 在縣東二十五里林圯埔街,前為里眾公建,光諸乙酉(十一)年街民捐貲重修(雲采、沙連堡、寺觀)。

     彌陀寺 在街東,一拜亭、一堂,祀阿彌陀佛;相傳前因溪有溺兒,每於白晝現形,曳人落水,街民恐懼,視為畏途;嘉慶三年王福基由此經過,為鬼所困,幾瀕於危,朗誦阿彌陀佛數聲,鬼遂隱,乃告街眾立石焉;後五年,居民於黃昏時,每見石現光火,遂鳩資建寺;同治五年增廣生鄭來臣等勸捐重修,頗著靈應(雲采、大槺榔東堡、祠宇;按該寺址在北港街)。

六、彰化縣

     觀音宮 在縣署右(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觀音亭:在縣署右,雍正二年知縣談經正建,乾隆十八年里民捐貲重修(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廟附寺觀,惟里民作街民)。開化寺:在

 

 

210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北門內,雍正二年知縣談經正倡建,祀觀世音,為彰化最古之寺(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龍山寺 前大殿祀觀音佛祖,後祀北極上帝,在鹿港,乾隆五十一年泉州七邑士民公建(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廟附寺觀;惟王蘭佩撰重修龍山寺碑記,載該志藝文志)。

     虎山巖 在縣治南燕霧保,乾隆十二年里民賴光高募建;巖左右依山環抱,茂林修竹,翠巘崖,遊覽之勝,與碧山巖等(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虎山巖院:在彰化縣南燕霧保,本朝乾丹隆十二年建,左右依山環抱,茂林修竹,翠巘丹崖,遊覽之勝,與碧山巖等(一統志、寺觀)。虎山巖:有縣治南燕霧保白沙坑內,距城六里,乾隆十二年里民賴光高募建,道光十年恩貢生曾拔萃,生員李鳳翔等重修;巖左右依山環抱,茂林修竹,翠巘丹崖,遊覽之勝,與碧山、清水等,今以虎岩聽竹為邑中八景之一(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廟附寺觀)。虎山巖:在燕霧上堡白沙坑莊,乾隆十二年里人賴光高建,虎巖聽竹為邑八景之一(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碧山巖 在縣治東南半線保,距城三十里,乾隆十七年住僧□□募建,巖有樹木山水,縈環映帶,頗饒遊觀;按閩省漳、泉南人,謂寺曰巖(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碧山巖院:在彰化縣東南二十里半線保,本朝乾隆十七年建,巖有樹木山水,縈環映帶,頗饒遊觀(一統志、寺觀)。碧山巖:在縣治東南,距城三十里,乾隆十七年住持僧募建;巖有樹木山水,縈環映帶,頗饒遊觀之勝;每當天微明時,晨色初分,萬山在目,九十九尖如玉笋凌空,蒼茫入畫,極眼界之奇觀,今

 

 

211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以碧山曙色為邑中八景之一(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廟附寺觀)。

     寶藏寺 在貓羅山下,距縣治三十里,寺後山林泉石,頗有可觀;乾隆五十年間里民公建,道光七年重修(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廟附寺觀)。

     觀音亭 在南投街,里人捐建(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廟附寺觀)。

     觀音亭 在牛罵頭街,里民捐建(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廟附寺觀)。

七、淡水廳、苗栗縣、新竹縣

     觀音宮 在下山腳莊,距竹城西南九十□里,光緒十六年建,廟宇一百三十坪八合六勺,地基三百零四坪三合(新志初、典禮志、祠祀、大甲堡廟宇)。

     觀音寺 在縣治東十餘里觀音凸上,凸高數十丈,極際有石室一間,坐東朝西,可容數十人;昔時有生成觀音石像,就近居民每至其處焚香祝禱,後被人竊去,別雕石成像,依原位置之(苗志卷六、古蹟考、寺觀)。

     行修寺 在縣治東十里許大坑莊,同治九年張進生自己建造及施祀田(苗志卷六、古蹟考、寺觀)。

     慈雲寺 在苗栗照西牌四方石,距竹城南六十五里;石洞天開,內祀觀音菩薩,創始不知何年,光緒二十二年住持羅成捐修(新志初、典禮志、祠祀、苗栗堡廟宇)。

 

 

212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和善寺 在貓裏街,咸豐三年劉玉石倡建(苗志卷六、古蹟考、寺觀)。

     善德寺 在縣治北門外嘉盛莊,道光二十八年劉盛與其弟貴捨地倡建,復施田為香燈費,光緒十七年貓裏街江臺興重修(苗志卷六、古蹟考、寺觀)。

     觀音亭 在五里牌路畔(范裏志下卷、典禮志、祠廟)。

     清修寺 在縣治南十三里銅鑼灣街,同治七年例貢生陳嘉樂倡建(苗志卷六、古蹟考、寺觀)。

     養真寺 在吞霄街虎頭山下,同治六年張農佑倡建;農佑持長齋遍遊鄉里,收拾字紙貯積寺之廊廡間,多則與紳士協理虔送;今年八十餘,其身所能到處,猶杖行收拾不倦,敬聖蹟之誠,鄉人咸稱焉(苗志卷六、古蹟考、寺觀)。佛祖廟:在通霄虎頭山下,距竹城西南七十一里,同治十二年建,廟宇一百三十七坪二合,祀田二甲九分四釐七毫四絲,年徵銀一十圓(新志初、典禮志、祠祀、苑裏堡廟宇)。

     竹蓮寺 即觀音亭,在廳治南門外巡司埔,乾隆四十六年莊德建,道光五年林紹賢改修,九年紹賢子祥雲建東西廊(淡志卷十三、古蹟考附寺觀)。竹蓮寺:即觀音亭,在南門外巡司埔,距縣治里許,乾隆四十六年莊德建,同治十二年紳民由故址重新改建一座二進,左右建兩廊,計費銀六千五百六十二圓二角,廟宇一百坪、地基二百坪。歷年租項:一、蜈蚣窩坑年納大小租穀七十六石一斗九升五合。一、土地公坑年納大小租榖四十六石二斗。一、南勢坑年納大小租榖十九石

 

 

213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二斗五升。一、出粟湖年納大小租穀二十石二斗二升。一、陳和興年給油四矺。一、大眾廟年納租穀十石(新志初、典禮志、祠祀、竹塹堡廟宇)。竹蓮寺:在南門巡司埔,祀觀世音;先是移民初至,僅建小剎,其後業戶王世傑乃捐地以建,為新竹最古之寺,道光五年紳士林紹賢修之,迨同治五年紳士莊榮陞、湯奇才等又募捐重建(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靈泉寺 舊名香蓮庵,在縣治東門外,金山面冷水坑東南畔,距城八里,有泉迴繞冷水坑,清可沁脾,故名(淡志卷十三、古蹟考附寺觀,新志初、典禮志、祠祀)。靈泉寺:舊名香蓮菴,在金山面冷水坑,距縣南八里,郭家獻充地基,咸豐三年編茅為廟宇,同治年間紳民改建;有泉,清冷沁人心脾,騷客到此品茶,謂之靈泉試茗;光緒十五年職員林汝梅捐款重新改建,廟宇百坪、地基百五十坪(新志初、典禮志、祠祀、竹塹堡廟宇)。金山禪寺:在竹北一堡金山面莊,乾隆五十年郭、陳、蘇三姓始設隘防,事開墾,結茅祀佛,以祈福佑,咸豐三年乃建寺曰香蓮庵,同治間復建之,以寺前有泉,稱靈泉寺,又名金山禪寺(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觀音寺 在犁頭水山,距縣東十一里,光緒三年例貢陳朝綱等捐建,一座二進,東西建兩廊,計費銀五千餘圓(新志初、典禮志、祠祀、竹塹堡廟宇)。

     壽山巖寺 在龜崙嶺,乾隆二十八年建,六十年臺鎮哈重建,董事呂文明;道光十六年林仕來捐修,咸豐十年、同治四年地震崩壞重修(淡志卷十三、古蹟考附寺觀)。

 

 

214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甘泉寺 在石觀音街,距縣治北五十五里,同治元年相傳甘泉中得一石像,酷肖觀音,士人立一小寺,後累次改進,光緒二十年曾阿房等重新改造,廟宇九十四坪零八勺,地基三百八十坪零四勺(新志初、典禮志、祠祀、新埔堡廟宇)。

     觀音廟 在北埔街,同治十三年建,廟宇三十四坪、地基四百二十五坪六合,祀田八反六畝二十五步,年徵穀四十石(新志初、典禮志、祠祀、樹杞林堡廟宇)。觀音廟:在北埔慈天宮(樹杞志、典禮志、祠廟)。慈天宮:在竹北一堡北埔莊,先是金廣福設隘墾田,嘗祈神佑,至咸豐三年乃建廟,中祀釋迦,配以天上聖母、神農大帝、文昌帝君、三山國王諸神,而旁祀淡水同知李嗣業、墾首姜秀鑾、姜榮華三人,同治十三年修(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觀音廟 在南嵌莊,光緒二十三年建,廟宇四坪二合四勺,地基五十坪零三合(新志初、典禮志、祠祀、樹杞林堡廟宇)。

     觀音廟 在圓崠仔莊,光緒十四年建,廟宇一十坪零一合六勺、地基一十三坪三合二勺,祀田三反四畝二十四步,年徵穀十五石(新志初、典禮志、祠祀、樹杞林堡廟宇)。觀音廟:在員凸仔(樹杞志、典禮志、祠廟)。

     觀音廟 在獅頭山(樹杞志、典禮志、祠廟)。

     觀音廟 在尖山(樹杞志、典禮志、祠廟)。

 

 

215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觀音廟 在大山背(樹杞志、典禮志、祠廟)。

     觀音廟 在濫坑莊管內八股莊,同治十年建,廟宇六坪五合、地基七百八十坪(新志初、典禮志、祠祀、頭分堡廟宇)。

     觀音廟 在三灣莊管內脫山仔莊,光緒元年建,廟宇五坪五合、地基六坪,中田一町三反五畝二步(新志初、典禮志、祠祀、頭分堡廟宇)。

     觀音廟 在四灣莊,道光十三年,廟宇五坪、地基一百零四坪(新志初、典禮志、祠祀、頭分堡廟宇)。

     觀音寺 在大姑嵌蓮座山,對山有石結觀音一、石僧二,俗呼三生拜蓮(淡志卷十三、古蹟考附寺觀)。

     石壁潭寺 即寶藏寺,在拳山堡;康熙時人郭治亨捨其山園,與康公合建,事在乾隆間,年月失考;後治亨子佛求,即捨身為寺僧,父子墓均在寺旁;其女九歲,死於地震,鬼輒夜哭,祀之乃止;壁有游大川香田碑記,乾隆五十六年立;門拱獅象,出蒼翠可掬,叢樹集鳥以千百計,有水通舟楫(淡志卷十三、古蹟考附寺觀)。寶藏巖:即石壁潭寺,在拳山堡,下臨新店溪,境絕幽靜;康熙間郭治亨捨園為寺,與康公合建,其後治亨之子佛求則為寺僧(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216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龍山寺 在舺艋街,泉洲安海分派,乾隆三年建,嘉慶二十年地震,僅存佛座,楊士朝、黃朝陽等捐建,士朝子孫助續成之,同治六年郊商重修(淡志卷十三、古蹟考附寺觀;惟陳淑均撰補置龍山寺大士香田勒石碑記,載該志卷十五上文徵)。龍山寺:在艋舺街西南,乾隆三年建,為(臺北)府治最古之寺,嘉慶二十年地震悉圯,再建(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慈雲寺 即慈雲巖,在舺艋街竹巷尾,同治四年林春峯等捐建,前後蔬園為香火資,義塾附之(談志卷十三、古蹟考附寺觀)。

     觀音寺 在八芝蘭保劍潭(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劍潭寺:即府志云觀音亭,在劍潭山麓,乾隆三十八年吳廷詰等捐建。寺有碑記述:僧華榮至此,有紅蛇當路,以筊卜之,得建塔地,大士復示夢,有八舟自滬之籠,可募金,果驗,寺遂成,道光二十四年泉郊紳商重修(淡志卷十三、古蹟考附寺觀)。劍潭寺:在芝蘭一堡劍潭之畔,臺灣志略謂:「潭有樹,大可數抱,相傳荷人插劍於樹,故名」;鄭氏之時,華人之居此者,結茅祀佛,至乾隆三十八年僧榮華募資新建(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芝山寺 在芝蘭堡芝山獨峙上,乾隆五十三年吳慶三等捐建(淡志卷十三、古蹟考附寺觀)。

     龍山寺 在滬尾街(淡志卷十三、古蹟考附寺觀)。龍山寺:在縣轄滬尾街,乾隆間建,規模頗大,光緒十二年巡撫劉銘傳奏請賜匾,御書「慈航普度」四字懸於寺中,今存(臺通史卷二十二、宗

 

 

217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教志)。

     大士觀 在新直山西雲巖,乾隆十七年置(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西雲巖寺:即府志云大士觀,在觀音山麓獅頭巖,一名龜山,乾隆三十三年胡林獻地建置,嘉慶十六年林阿成等捐修,劉建昌施捨埔園及山下渡船為香燈費;寺絕塵埃,亦一異也(淡志卷十三、古蹟考附寺觀)。西雲巖寺:在八里坌堡觀音山之麓,曰獅領巖,乾隆三十三年胡林獻地建寺,一名大士觀;山高二千餘尺,中峯屹立,自遠望之,宛如觀音趺坐;寺外反經石二,其一形如馬鞍,每置羅經盤於上,則子午針反向為卯酉,故名(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八、噶瑪蘭廳

     觀音亭 在廳治西九里大三鬮莊,祀觀音大士像,嘉慶二十年里民募建(噶志略卷七、寺觀志)。觀音亭:在廳治西九里大三鬮莊,嘉慶二十年間里民募建,甚有顯赫,香烟日盛(噶志卷五、風俗、寺觀)。

     木佛寺 在廳治北門外一渡頭三里,不知建自何年;傳土人得一木於海邊,不施雕斲,宛如佛像,歸而奉之,大著靈跡,道光九年里中募金重建(噶志略卷七、寺觀志)。木佛寺:在廳治北門外下渡頭三里;乃未開蘭之光,有得木頭於海上者,見其不雕之質,宛像觀音,歸而奉之,頗著靈異,因此得名;道光九年里人募建一椽,李祺生序之,有「質本不雕,莫究牟尼麥化;來從彼

 

 

218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岸,宛同初祖蘆浮」之句(噶志卷五、風俗、寺觀)。

九、恒春縣

     觀音廟 在猴洞山南麓,向南,頭門、正殿各一門,光緒八年士民公建(恒志卷十一、祠廟)。

 

二、齋堂

     臺人佛教信仰中,齋教獨盛;即在家持齋奉佛,不圓顱方服出家,市井營生,以俗人身份維持佛教者,故或稱「在家佛教」,又因教徒只著重不飲酒、食葷,故俗稱「吃菜人」。其入教動機,多為治病、許願,而其較篤信者,即進而學經,居於半僧半俗地位,教徒互稱齋友,他稱男眾為齋公,女眾為齋姑;教友相聚,組織信仰團體,建堂供奉佛祖菩薩者,謂之齋堂。齋教固為佛教之一派,出自大陸禪宗之臨濟宗,相傳釋迦傳法於迦葉,二十八傳,至達磨祖師,為禪宗開祖。其六祖慧能大師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半夜得五祖衣鉢,避神秀之亂而南遷,隱居漁家四年,俗服經商,從事佈教,後落髮入寶林寺,發揚禪風,馬道一承傳衣鉢為七祖,士庶僧道皈依者漸多。爾後齋教分出龍華、先天、金幢等三派。龍華派開祖,姓羅名因,俗稱羅祖師,明正統七年生於山東,歿於嘉靖六年,其教漸次南播,明清之

 

 

219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際,移到福建,遂傳入臺灣。金幢派開祖,姓王名左塘,俗稱太虛祖師,生於嘉靖四十三年,歿於崇禎二年,初為龍華派,後另立一派,逐漸南播,由福建傳入臺灣。先天派以達磨祖師為開祖,但事實上應推九祖黃德輝或十三祖徐吉南、楊守一兩祖師;亦由福建傳入臺灣。惟三派之守戒、法式、經典、祭祀等,大致相同,均以戒律為主,故或稱「持齋宗」,只以不剃髮出家,在家營生,自濟化他,而與僧侶有異;以不食葷酒、不抽鴉片、不嗜檳榔、不賭博,而與俗人不同。其所供奉諸神菩薩,多以觀音佛祖、釋迦佛、三寶佛、阿彌陀佛為本尊,而並祀其他菩薩或關帝、三官大帝、中壇元帥、天上聖母、註生娘娘等不一而足。經典多為金剛經或阿彌陀經;惟其內容,當以三教融冶在一爐為理想,係當時一種新興宗教運動,而金幢派包含道教要素較多,先天派即以儒教的色彩稍濃為特徵云。初,清朝以為齋教邪言惑眾,曾加彈壓,迨嘉慶以降,禁制稍弛,乃盛傳於臺灣,齋堂之分佈亦較普遍,甚至號稱寺院,實則齋堂者比比皆是。又在其緣起、沿革,有者遞嬗過程複雜,寺院、齋堂、廟宇,混淆不清,無從截別,乃姑以號稱「堂」或「庵」者歸類之。

一、臺灣縣

     廣慈庵 在附郭縣東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僧募建,環植修竹刺桐,俯臨沙流,前對小峯,亦幽靜處也(高志卷九、寺觀附宮廟)。廣慈庵:在附郭縣東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僧募建(周志卷九、外志

 

 

220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寺觀附宮廟)。廣慈庵:在東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僧募建,今圯,未修(陳志卷九、雜記志、寺廟)。廣慈庵:在東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建,環植修竹,前對小峯,亦幽靜處也;寺田在諸羅縣犁頭標大道公營,年收租粟六十五石,諸羅縣知縣張給為香燈(劉志卷十八、古蹟、寺觀,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但作諸羅知縣張給為香火)。廣慈庵:在東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建,環植修竹,前對小峯,境最幽雅;香燈田在諸羅犁頭標大道公營,載租穀六十五石,諸羅縣知縣張撥給(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廣慈庵:在東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建,環植修竹,前對小峰,亦幽靜處也;寺田在諸羅縣犁頭標大道公營,年收租粟六十五石,諸羅知縣張給為香火(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廣慈庵:在東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建,環植修竹,前對小峯,境最幽雅;香燈田在諸羅犁頭標大道公營,載租穀六十五石,諸羅縣知縣張撥給(謝志卷五、外編、寺觀)。廣慈庵:在縣東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僧募建;環植修竹刺桐,俯臨沙流,前對小峯,亦幽靜處也(通志、雜識、祠廟)。廣慈庵:在東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建(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萬福庵 在鎮北坊,建始未詳,內祀觀音菩薩,旁有明英義伯阮公季友牌位,俗稱阮大人寺,嘉慶十一年里人蕭元錕鳩眾修(謝志卷五、外編、寺觀)。

二、嘉義縣

     南壇水月庵 在新南港之西端,崇奉觀音佛祖,乾隆辛亥(五十六)年十月紳民公建(嘉采、打

 

 

221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貓西堡、祠宇)。

     觀音佛祖廟 名曰新蓮庵,在溝壩莊,坐東向西,於梅仔坑西有十里之地,自咸豐六年本莊人民共建(嘉采、打貓東頂堡、祠廟)。

三、新竹縣

     證善堂 在縣城南門外竹篙屋,光緒十九年建,廟宇四十坪(新志初、典禮志、祠祀、竹塹堡廟宇)。

     印月堂 在縣城東門內,同治二年建,廟宇三十五坪、地基四十六坪(新志初、典禮志、祠祀、竹塹堡廟宇)。

     證原堂 在縣城南門內公館庭,咸豐八年建,廟宇五十六坪,年徵香燈穀二十五石(新志初、典禮志、祠祀、竹塹堡廟宇)。

     良善堂 在縣城南門外,廟宇三十六坪,年徵香燈穀十五石(新志初、典禮志、祠祀、竹塹堡廟宇)。

     慎修堂 在縣城北門內前布埔,咸豐三年建,廟宇四十九坪,年徵香燈穀三十石(新志初、典禮志、祠祀、竹塹堡廟宇)。

     敬德堂 在樹林頭莊,距縣治西北二里,同治七年建,廟宇六十四坪、地基二百三十坪(新志初、典禮志、祠祀、竹塹堡廟宇)。

 

 

222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福林堂 在樹林頭莊,乾隆二十二年建,廟宇四十八坪、地基七十五坪(新志初、典禮志、祠祀、竹塹堡廟宇)。

     一善堂 在香山莊,光緒十一年建,廟宇八十九坪、地基百九十二坪(新志初、典禮志、祠祀、竹塹保廟宇)。

     香心堂 在大北坑涼繖頂,距縣治東北三十七里,咸豐元年建,廟宇四坪零三勺、地基四十八坪;祀田九反零一十七步,年徵穀五十三石五斗(新志初、典禮志、祠祀、新埔堡廟宇)。

     福善堂 在中港公館埕,咸豐六年建,廟宇三十三坪三合三勺、地基二百八十二坪(新志初、典禮志、祠祀、頭分堡廟宇)。

 

三、地藏庵

     地藏庵供奉地藏王菩薩,故亦稱地藏王廟。釋迦入滅以後,彌勒未生以前,眾生賴以救苦,自誓必盡渡六道眾生,始願成佛,現身於人天地獄之中,以救苦難。惟在臺灣民間俗信中,以為是閻羅王之化身,管轄冥界,故亦稱幽冥教主。其信仰深入民間,而廟宇多並祀東嶽大帝或大眾爺,但在清代,建置甚少。

一、澎湖廳

 

 

223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地藏王廟 在武忠廟間壁(澎續篇、地理紀、廟祀)。地藏王朝:在媽宮澳武忠廟間壁(澎志卷二、規制、祠廟附叢祠)。地藏廟:在媽宮澳武忠之祠畔(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二、諸羅縣

     地藏庵 在縣治北門外無祀壇左,康熙五十六年北路營守備游崇功建,乾隆二十五年知縣李倓修,內地居民棺槥在此寄頓(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

三、彰化縣

     地藏王廟 在鹿港街尾,嘉慶二十年里人公建(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廟附寺觀)。

四、淡水廳、新竹縣

     地藏菴 在廳治東門內,道光八月同知李慎彝、守備洪志高等捐建(淡志卷十三、古蹟考附寺觀)。廟地藏菴:在縣城東門內,道光八年同知李慎彝、守備洪志高等捐建,廟宇十五坪、地基五十坪(新志初、典禮志、祠祀、竹塹堡廟宇)。地藏庵:又稱嶽帝廟,在東門後街,道光八年同知李慎彝、守備洪志宏倡建,祀地藏菩薩並東嶽大帝(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地藏菴 在艋舺街(淡志卷十三、古蹟考附寺觀)。

 

四、祖師廟

 

 

224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祖師廟奉祀祖師,祖師蓋係往時高僧,故尊稱為祖師公。臺民所崇祀者,稱呼繁多,清水祖師、達磨祖師、顯應祖師、照應祖師、三代祖師、蓬萊祖師、普奄祖師、三坪祖師、陰林山祖師、慚愧祖師等不一而足,或以面貌而號稱金面祖師、烏面祖師、紅面祖師;或云則三佛徒之結義兄弟,長為黑臉清水祖師,次為紅臉顯應祖師,三為金臉三代祖師。茲就清代方志所見清水祖師、達磨祖師、陰林山祖師、三坪祖師,略述如次:

     清水祖師 詼稱烏面祖師,福建省永春府小姑鄉人,姓陳名應,號普足,以其清廉公正,為泉州府安溪縣移民所崇信。廟稱多冠以其得道處所,而號稱清水岩或清水寺,建置普遍,係臺灣祖師廟之最主要者。福建通志卷二六三,述其事蹟云:「普足,清溪縣蓬萊山僧也。本永春小姑村人,幼出家大雲院,長事大靜山明禪師,業就辭還,募造橋梁數十所,以渡往來;為眾請雨,如期輒應,眾大稅,築室蓬萊山清水巖以居之。居巖十九年,造成通泉谷口、沙口諸橋,砌洋中亭路,糜費巨萬,皆出於施者。⋯⋯一日屬以後事,說偈端坐而逝,建中靖國元年也。⋯⋯俗傳,普足初築室時,有畬鬼穴其中,普足與約以法相勝,鬼置之穴中,火薰七日夜不死,普足出曰:「汝任吾治」,其布懸崖,延鬼徧坐其上,布斷盡墜巖底,逐而穴閉之,今塑遺像黑,鬼之所薰也。⋯⋯先是,普足嘗指邑之閬山,曰:「此真佛家鄉也,後數十年,吾當現身於此」,紹興四年七月十日,雷火燒山,自夜達旦,鄉人異之,躋攀崖險至石門,人跡不到處,見白菊一叢、

 

 

225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薑三叢,香爐一,普足在焉;遂即其地創祠,號為清水別巖。」

     達磨祖師 係禪宗在東土之始祖,為天竺香至王第三子。梁大通元年(或云普通元年)泛海至廣州,武帝遣使迎至建業,語不契,遂渡江往魏,住嵩山小林寺,終日面壁凡九年,後付法及袈裟於慧可,梁大同元年(武云大通二年)入寂,葬熊耳山定林寺。

     陰林山祖師 來歷不明。相傳生於福建平和縣陰林山,父姓潘名達,母葛氏,為人忠厚,為鄉里所推崇;生三子,長子達孔,次子達德,三子達明,均自幼習文練武,達明尤擅長醫術,曾治癒皇太后有功。又因號稱陰林山得道慚愧祖師,故為佛徒雖無庸置疑,但按其神像,頭戴王冠,身著半文武裝,跣足,且常被奉為防番之神,而與其他祖師截然不同。

     三坪祖師 來歷失傳,莫考。

一、臺灣縣

     清水寺 觀音宮,在東安坊者曰清水寺(劉志卷九、典禮附祠祀,范志卷十九、雜記、寺廟)。觀音宮:在東安坊,曰清水寺,康熙間建(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觀音宮:在東安坊者曰清水寺(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清水寺:在東安坊,康熙間建,乾隆五十六年里人陳遜輝等修(謝志卷五、外編、寺觀)。清水寺:在東安坊(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二、澎湖廳

 

 

226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祖師廟 廳在廳治之西半里許,康熙年間建,乾隆二十九年里人重修;所祀之神,稱曰祖師;詢之居民,云前於康熙年間,有一和尚從泉州清水巖到此,與人治病,極有神效,不取藥資,即送錢米亦不收受,甚有道行,去後因立廟祀焉,所以云報也(澎紀略、地理紀、廟祀)。祖師廟:廟在廳治西,載「紀略」,嘉慶十六年十月里人陳文,陳老等勸捐重修,十八年前廳宋廷枋落成(澎續篇、地理紀、廟祀)。祖師廟:在廳治東三里許,祀清水巖祖師,以其能治病也;康熙年間建,乾隆二十九年重修;「紀略」云:康熙間有和尚從泉州清水巖到此,與人治病有神效,不取藥資,送錢米不受,去後因立廟祀之;嘉慶十六年里人陳文、陳老等捐修(澎志卷二、規制、祠廟附叢祠)。祖師廟:在廳治東三里許,祀清水巖祖師;廳志云:康熙間有僧自泉州清水巖至此,不言其名,為人治病有神效,不取藥資,酬以錢米亦不受,去後里之思之,立廟祀(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三、鳳山縣

     清水巖寺 觀音寺一在小竹里鳳山麓,縣東南十八里,屋十四間,額清水巖寺,道光十四年總理簡立募建,光緒十四年總理黃合春號董修,廟租二十五石、糖一千四百斤(鳳采、丁部、規制、祠廟)。清水巖寺:在縣治之南,即鳳山也;縣志稱鳳山有十三勝,而清水巖其一;道光十四年鄉董簡立募建(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227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祖師廟 額同安廟,祀清水祖師、保生大帝、天后、張舍人、在中和街,屋四間,同治十二年舉人王希維修(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祖師廟 在鳳山里,縣東南十二里,屋三間,額龍鳳宮,光緒十四年黃響董修(鳳采、丁部、規制、廟祠)。

     清水寺 觀音寺一在鳳山里鹹水港,縣南十七里,屋四間,額清水寺,同治八年廩生林際時募建(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祖師廟 在半屏里下五塊厝莊,縣西北十五里,屋一間,道光二十四年曾士鏡募建(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祖師廟 在大竹里前金莊,縣西十里,屋六間,額萬興宮,光緒六年張濬修(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祖師廟 在維新里竹仔港莊,縣西北五十里,屋六間,額文興宮,嘉慶十年陳士忠等募建(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祖師廟 在港西里阿侯街,縣東二十里,屋二間,嘉慶二十二年陳廷春募建(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祖師廟 在觀音里仁武莊,縣北十五里,屋四間,光緒十年劉梧桐修(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228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祖師廟 在觀音里塗庫莊,縣北二十二里,屋三間,道光九年莊萬建(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祖師廟 在觀音里保舍甲莊,縣北二十三里,屋五間,道光六年張同募建(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祖師廟 在觀音山里援勦中莊,創建莫考(鳳志卷十一、雜志、名蹟附寺觀)。

     祖師廟 在觀音山里角宿莊,創建莫考(鳳志卷十一、雜志、名蹟附寺觀)。

四、嘉義縣

     祖師廟 在大湖莊,崇祀達摩祖師,乾隆元年民鄉捐金建造(嘉采、打貓北堡、祠宇)。

五、雲林縣

     祖師廟 在林圯埔下福戶,祀三坪祖師,街眾於每年十一月初六日演戲祝壽,前為里人公建(雲采、沙連堡、寺觀)。

     祖師廟 在大坪頂漳雅莊,祀陰林山祖師;七處居民入山工作,必帶香火,凡有兇番出草殺人,神示先兆,成一二日,或三四日,謂之禁山,即不敢出入動作,有違者恒為番所殺;故居民崇重之,為建祀廟,光緒十九年莊董黃謀倡捐修建(雲采、沙連堡、寺觀)。

 

 

229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六、彰化縣

     清水巖 在縣治南大武郡保,距城三十五里;巖左右,修竹樹林掩映,曲徑通幽,山泉流通茶灶下,野花開到臥床前,每當春和景明,尤為遊觀之勝,今以清水春光為邑中八景之一(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廟附寺觀)。清水巖:在武東堡許厝莊,乾隆初建,寺在大武郡山之麓,邱壑林泉,頗饒幽趣,故清水春光為邑八景之一(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七、淡水廳

     祖師廟 即清水巖,在艋舺街,泉州安溪分派,乾隆年間捐建,嘉慶二十二年重修,咸豐三年分類燬,同治六年重建(淡志卷六、典禮志、祠廟)。

八、恒春縣

     祖師公廟 在潭仔莊,正殿一門、拱亭一座,距縣城南十二里,光緒元年潮州客民建(恒志卷十一、祠廟)。

 

五、其他

     清代臺灣之佛教設施中,尚有定光古佛、大士爺及伽藍爺之崇拜,但建置寺廟者寥寥無幾,茲略述如次:

 

 

230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一)定光庵

     定光庵祀定光古佛,或稱定光佛,總廟在福建汀洲府武平縣巖前城。相傳,古佛入寂於岩前洞窟,故在臺灣,主要為汀洲籍移民所崇信。按其神像,頭戴佛冠,身著袈裟,且臺北縣淡水鎮鄞山寺神位作「宋勅封法號定光古佛」,故為往時高僧,似無庸置疑。其來歷,福建通志卷二百六十三云:「自巖本姓鄭,泉州同安人,沙門家所稱定光佛是也。年十一出家得佛法,振錫於長汀獅子巖;十七游豫章,除蛟患,呪徙梅州黃楊峽溪流於數百里外;乾德二年隱於武平縣南巖,攝衣趺坐,大蟒猛虎蟠伏,鄉人神之,為構庵以居。⋯⋯淳化八年坐逝,年八十有二,賜號定應;紹定中磜寇圍州城,顯靈禦賦,州人列狀,奏請賜額曰定光院。」或云定光古佛即燃燈道人,助周伐紂,事見封神演義,姑存一說。

一、彰化縣

     定公庵 在縣城西北,乾隆二十六年里民鳩貲合建(余志卷十九、雜記、寺廟)。定光庵:在縣治內西北,乾隆二十六年永定縣士民鳩金公建,道光十年貢生呂彰定等捐修,祀定光古佛(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廟附寺觀)。定光廟:在北門內,乾隆二十七年北路營副將張世英建,祀定光佛(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231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二、淡水廳

     鄞山寺 在滬尾山頂,道光二年汀州人張鳴崗等捐建,羅可斌施田,咸豐八年重修(淡志卷十三、古蹟考附寺觀)。

(二)大士爺廟

     所謂大士爺者,非指觀音佛祖本身,而係其化身之鬼王,則觀音信仰之一變態也。其形制迥殊,為紙糊巨像,面目猙獰,作惡鬼狀,頭戴一小觀音,即祈安清醮或中元普渡時所造者然。臺民相信,大士爺原為妖魔首領,常縱鬼卒擾民,觀音惡之,遂予收服,不再逞虐,故其像頭戴觀音;由此可見臺灣佛教,業蒙通俗道教乃至民間信仰色彩之一端。

一、臺灣縣

     大士殿 在鎮北坊海神廟之石,光緒十二年建(臺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惟本廟主神抑係大士爺或觀音本身,不得而知,姑以其廟稱,歸類之)。

二、鳳山縣

     大士爺廟 在鳳山里港子墘莊,縣南十里,屋三間,乾隆六十年貢生李國珍募建(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232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三)伽藍爺

     伽藍爺或稱伽藍尊王,即護衛伽藍之神;惟民間俗信,以為叢林之賬房著有功勞者;平常並祀於封院,偶爾被奉為主神。

一、鳳山縣

     伽藍爺廟 在興隆里舊治西郊,縣西十五里,屋一間,道光二十九副貢生劉維仲董修(鳳采、丁部、規制、祠廟)。

二、彰化縣

     伽藍廟 在西螺,乾隆五十九年街民公建(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廟附寺觀)。

 

 

編輯旨趣 臺灣佛教漫談 臺灣佛教史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明末清初的臺灣佛教
臺灣佛教新運動之先驅 回顧臺灣佛教 了解臺灣佛教的線索 一九五〇年代臺灣佛教 今日臺灣的佛教
日產寺院之變遷 今日的臺灣佛教及其面臨的問題 臺灣最早興建的寺廟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臺南古剎彌陀寺 北園別館與開元寺 夢蝶園改稱法華寺年代考 蔣允焄擴建法華寺 附錄:臺灣的齋教由來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