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方志類目錄

臺灣文獻叢刊

第一四○種 續修臺灣縣志

謝金鑾(著

 

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編)
臺灣銀行 發行
西元 1958 年 10 月 出版


卷一 地志

建置◇疆域◇星野◇城池◇街里(附井)◇橋渡
山水(附勝蹟)◇海道◇風信◇潮汐◇氣侯◇風俗◇物產

 

建 置

頁一~二

朱景英《海東札記》云:「《文獻通考》:琉球國居海島,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水行五日而至。隋大業中,曾令羽騎尉朱寬入其國,取布甲而歸。

時倭國來朝,見之,以為夷耶久國人所用。旁有毗舍耶國,語言不通,袒裸盱睢,殆非人類。宋淳熙中,其酋豪嘗率數百輩猝至泉州水澳,圍頭等村,多所殺掠。喜鐵器,掠取門環及剜甲取鐵。臨敵用鏢;鏢以繩十餘丈為操縱,蓋愛其鐵,不忍棄。論者疑其情狀相似,以臺灣即毗舍耶國,其足信歟。又有據《名山藏》乾坤東港華嚴婆娑洋世界,名為雞籠之說,指為今臺灣,恐亦影響譚耳。

至《海防考》有隋開皇中遣虎賁陳稜略澎湖三十六島。郡志据之,語尤可疑。

考《隋書》陳稜琉球之役,在大業中,而本傳亦無略澎湖三十六島之詞。獨不解當日談海防者,何所據而云云也。」

萬曆末年,荷蘭據臺灣,築城於一鯤身之上,曰臺灣城。臺灣之名於是始。

 

 

山 水

頁一九~二一

羅漢內門:在邑東南六十五里其地四壁皆山,中開平疇,東西可二十餘里,南北可三十里。以形家之說較之,則邑之庫藏也。其山自東北來者,上接大烏山,層巒疊翠,邑人不知其名。內門東北設木柵,則稱之曰木柵後大山,疑即舊志所紀目眉徽山者是也。山之南高峰峭出曰蘇遠埔嶺。踰嶺而南,有湖曰內湖。又其南曰外湖。湖之西曰燒灰山。其東曰石門山。下有坑,曰石門坑。石門之南為赤竹嶺。嶺東為三峰崙,南為小東方木山。小東方木連峰委折而南,踰菜公坑口,高聳而起者,為大東方木山,則內門之正東山也。山之東,重岡複嶺,高入雲際,北接嘉義,南抵鳳山,亙數十里,為邑之後屏者,則曰南馬仙山。大東方木之南,巨石踞溝流,業石結山甚高,其上為大葉林山。山南為龍潭山,西下有潭曰龍潭。龍潭山南曰金交椅。

其南為大崎越嶺。又其南為鼓山,則出羅漢外門焉(以下為內門東壁,故山皆南行)。鼓山所處極內門之東南。由是山勢折而西行,始折而隆起者曰將軍山。山之西紆徐軒伏,不數里而疊秀可望者曰銀錠山,則內門之正南山也。又西而至於打鹿埔溪口止焉(此為內門之南壁,山皆西行)。銀錠之南,自東徂西,亙數十里,為南壁之外屏者,曰外烏山。其南則獐仔壁山、大傑巔山皆在焉。外烏之東,高聳可數者曰南麻蓼山、尖山、大岡山、小岡山,則界於鳳山矣(此為南壁外屏)。內門之北則全倚分水崙,無他山。分水崙西行至內烏山而盡,則內門北境之山亦盡焉(此為內門北壁)。內烏既橫亙數十里,則自分水崙以南,為內門之西壁;其分支落崙,皆東趨於內門,南踰蝦蟇林山,至溪口終焉(此為西壁)。

羅漢外門:其地在內門之東。……其東郥大小岡山、尖山、南麻蓼山,皆鳳山界。

羅漢門乃鄉莊之名,非山名也。其地四圍皆山,而各有名,不能專指一山曰羅漢門山,亦不能統稱為羅漢門山也。

 

 

勝 蹟

頁二六~七

大地之秀,蔚為山林泉石,得人力為亭臺沼,一經品題,遂成勝,而沈沒者多矣;蓋其中有幸不幸焉。舊志所邑治八景,曰鹿耳連帆,曰鯤身集網,曰赤嵌夕照,曰金雞曉霞(此屬澎湖)。曰鯽潭霽月,曰鴈門煙雨,曰香洋春耨,曰旗尾秋蒐(散見山水古蹟各志。自御史錢琦以下皆有題詠)。又郡八景,曰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雞籠積雪(此屬淡水),東溟曉日(同上),西嶼落霞(屬澎湖),澄臺觀海,斐亭聽濤(俱在道署內。自巡道高拱乾以下有題詠)。

南湖書院:在小南門外。乾隆三十年郡守莊允焄以崇文書院狹且近市,復建書院於此,闢齋舍,設講堂於法華寺之左,即舊夢蝶園處也。其地有湖山林木之勝,後以院長居者多弗康,遂廢(記見「藝文」)。

 

 

物 產

頁五二

果:檨古無其字,始見於鄭樵《通志》,其種傳自荷蘭。菩提果,佛國種也,略似枇杷而肥大,空其中,細絨屬蒂,懸其核,搖之珞珞然,嗅之辛烈,噉之甜而清。

 

 

卷二 政志

朝賀◇壇廟◇戶口◇田賦◇雜餉◇耗羨◇經費◇衙署
倉庫◇公廨◇義所◇屯田◇郵傳◇祥異賑卹◇縣官◇憲紀

 

壇 廟

頁六三~四

天后廟:在西定坊(后林姓,興化莆田人。父名愿,五代時官都巡檢。母王氏,以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產后於莆田之湄洲嶼。

方誕,紅光滿室,異氣氤氳,生彌月,不聞啼聲,故名默娘。八歲就塾讀書,輒解奧義,喜焚香禮佛。十三歲得道,典秘法。年十六,觀井得符,能布席海上濟人。康熙四年丁亥秋九月九日,昇化成或云二月十九日),年二十有八。是後常衣朱衣,乘雲遊島嶼間。里人祠之,有禱輒應。宣和間,賜順濟廟號;自是訖明,屢徵靈蹟。嘉靖中,編入祀典,以後疊加徽號。國朝康熙十九年,總督姚啟聖、巡撫吳興祚以蕩平海島,神靈顯應,奏准敕封。二十二年,我師征澎湖,恍有神兵導引;及屯兵媽宮澳,靖海侯琅謁廟,見神衣袍半濕、臉汗未乾,始悟實邀神助。又澳中井泉,只可供數百口;是日駐師八萬人,泉暴湧不竭。及琅率舟入鹿耳門,復見神兵前導,海潮驟漲,表上其異,特遣禮部致祭。敕建神祠於原籍,紀功加封天后。五十九年,編入祀典。雍正四年,御賜「神昭海表」額於今廟。十一年,賜「錫福安瀾」扁,令沿海各省一體奉祠致祭。……

康熙二十三年,靖海侯施琅建廟,即偽時寧靖王府;諸羅縣知縣季麒光置香燈園二十一甲,在安定里,歲收粟一百二十五石。乾隆五年十一月,鎮標遊擊石良臣於後殿建左右廳,以其右廟祀總鎮張玉麒。四十年,郡守莊元樞修,有碑記。四十九年,郡守孫景燧復修,董其事者紳士陳名標、韓日文。嘉慶元年,紳士沈清澤、林有德、黃世綬輩同住持僧超如復募修焉)。

 

 

頁六四

澎湖天后廟:在媽宮澳(澳以廟得名,即康熙二十一年靖海將軍施琅克澎湖入廟見神衣半濕處)。

 

 

頁六四~五

海安宮:在西定坊港口。乾隆五十三年,欽差大臣嘉勇公福康安偕眾官公建,郡守楊廷理成其事。廟內御書扁:「佑濟昭靈」,有文武官列名碑記(宮凡三進,中殿祀天后,其後殿祀觀音大士。郡守楊廷理籌置香燈貲,有上橫街店厝二所,年收稅銀一十八兩,錢四千八百文。又其兩旁曠地付居民蓋搭,歲收租番銀一十二餅;更右畔小船澳港街店一所,年收租銀六十餅。於是香燈之費,胥有賴焉。按天后廟祀,所在多有。官建者尚有鹿耳門廟;康熙五十八年,文武官公建,經歷王士勷董其事。今總鎮愛新泰重修。又,道署、府同知署皆有廟。其附郭者,如鎮北坊水仔尾,俗呼小媽祖宮;則始初廟祀也。郡守蔣允焄、蔣元樞皆嘗修焉。又寧南坊上橫街廟,名曰溫陵祖廟;泉人建。又西門外鎮北坊有媽祖樓,其街以樓得名。又海邊礱米街船廠、磚仔橋及武定里洲仔尾、新昌里瀨北場皆有廟,他如澎湖各澳,有不勝載者)。

 

 

祥異賑卹

頁九六

六十年(辛丑)春,刺桐不花(說見「叢說」),大雨水(自三月己丑雨如注,至六月丙申始霽;山崩川溢,田園沙壓。邑西南有物如大牛,冒雨犇騰,自瀨口入水,至三鯤身登岸,繞安平鎮城,由大港入於海)。夏六月丙午,鹿耳門潮水漲八尺(是日,王師進港,克復臺灣。事見「兵燹」)。秋八月辛未,夜大風,天盡赤;發屋壞垣,官哨商漁船隻盡碎,兵民多溺死。冬十二月,詔蠲本年粟米。

 

 

憲 紀

分巡臺灣道

頁一二四

蔣允焄:前署任。乾隆三十四年二月任。

 

 

臺灣府知府

頁一二九~三○

蔣毓英:錦州人,官生。康熙二十三年任。二十八年,陞湖南按察使(有傳。祀名宦)。

蔣允焄:貴州貴陽人,丁巳進士。二十八年八月任。

 

 

頁一三三

蔣毓英:字集公,奉天錦州人,由官生知泉州府。康熙二十二年臺灣歸命,督撫會疏交薦調臺灣。始至,見井里蕭條,哀鴻未復,躬歷郊原,披荊斬棘,經界三縣封域,相土定賦,罷不急之役;按撫土番,招集流亡,諮詣疾苦;進父老子弟,教以孝悌之義;振興文教,捐俸創立義學,延師課督。任滿,遷湖廣鹽驛道。士民重繭詣大中丞告留。會江右觀察使缺,特旨調補,百姓立碑紀績,於所建書院,塑像祀之(「舊志」)。

 

 

頁一三九

孫元衡:字湘南,江南桐城人,由貢生授四川漢州知州。康熙癸未,遷臺灣府同知。性溫厚,於物無忤,而剛正不屈於權勢。諸不便民者,悉除之。會歲旱,令商船悉以載米,多者重其賞,否則有罰,於是南北艘雲集,臺民得飽而歌。數攝諸縣篆,署府符,所有有善政。秩滿,遷東昌知府。在臺時著有《赤嵌集》,深為王新城所賞(「舊志」)。

 

 

卷三 學志

學宮◇崇祀◇泮額◇藏書◇祭器◇書院◇學田◇社學◇教官
選舉◇封贈◇世襲◇行誼(文學附)◇軍功◇列女◇坊表◇耆耇

 

書 院

頁一六五

海東書院:舊在寧南坊府學宮之西(今教授訓導公署即其地也)。巡道梁文瑄建。後為歲、科校士所,書院幾廢。乾隆四年,督學單德謨別建校士院於東安坊(縣學宮之左,今萬薵宮即其地)。明年,巡道劉良璧修之;於是書院復振。御史楊二酉奏請,以府學教授為掌教,選諸生肄業其中(時府學教授福州薛士中)。拔貢生施士安捐田千畝,以給膏火(有記,見「藝文」)。十五年,新建縣署於紅毛樓右;乃修東安坊廢署為書院,於是徙焉。乾隆十七年,詔以巡道兼提督學政。其後歲、科校士於道署,校士院遂曠。二十七年,巡道覺羅四明修曠院為海東書院,復徙焉(記見「藝文」)。三十年,知府蔣允焄護巡道事,乃謀別建,擇地於寧南坊府學宮西崎下(與初址不同,初址在崎頂,迫近學宮),廣三十丈,袤八十丈,南向。講堂、學舍、亭榭悉具焉(記見「藝文」)。

 

 

頁一六五~六

崇文書院:府義學也。舊在東安坊。康熙四十三年,知府衛台揆建;置田租以供膏火。乾隆初,常以府學訓導掌教。十年,巡道攝府事年修。十五年,徙於寧南坊府學宮之西(即海東書院舊處。其時以舊縣署為海東書院,舊處空曠,故徙焉)。初址遂廢。二十四年,知府覺羅四明乃擇地於府署東偏,捐俸率僚屬紳士共成之,講堂齋舍畢具。始延師於內地,掌其教焉(記見「藝文」)。嘉慶二十三年,署府鄭佐廷改建。

 

 

卷四 軍志

營制(營署附)◇汛塘◇教場◇船政◇屯番◇卹賞◇軍官◇戡定戎略◇義民

 

軍 官

頁二六一

哈當阿:正黃旗人,參領。乾隆五十六年,以水師提督兼管臺鎮。嘉慶四年,回提督任。

 

 

卷五 外編

遺蹟◇寺觀◇遺事◇寓賢◇方伎◇兵燹◇叢談

 

遺 蹟

頁三三四

一元子園亭:明寧靖王朱術桂宅也,在西定坊。今為天后宮。

北園別館:在永康里。偽鄭為其母董氏建,後廢。康熙二十五年,巡道周昌因其地有茂林深竹,乃結亭築室為之記,且繪而圖之。諸羅令季麒光顏曰「致徹」。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總鎮王化行,改為海會寺。

 

 

頁三三五

夢蝶園:在永康里。漳人李茂春遯跡於此,搆茅亭居焉。今為法華寺。

 

 

寺 觀

頁三四二

海靖寺(舊名海會寺,亦名開元寺):在永康里。其初為鄭氏北園別館,康熙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總鎮王化行改建為寺。有碑記,置田五十甲,坐寺後洲仔莊;園六甲有奇,坐寺後;又檨園所,以供香燈。十五年,巡道書成修。乾隆四十二年,知府蔣元樞倡修,陳朝樑董其事。嘉慶元年,提督哈當阿修,改今名焉。

竹溪寺:在永康里。「舊志」云:徑曲境幽,清溪環抱,有竹木之勝。香燈田一十二甲,坐尖仔莊。乾隆五十四年,里人蔡和生倡修。嘉慶元年,黃鍾岳、吳邦傑等復鳩眾修。

黃檗寺:在大北門外。「舊志」云:唐沙門正幹,莆田人,吳姓,從六祖曹溪得法。歸至福州黃檗山,曰:吾受記於師,逢苦即住,其在此乎。遂即山建寺,是為黃檗初祖。康熙二十七年,左營守備大志建。三十一年火。三十二年僧募眾重建,竹木花果甚盛。乾隆五十六年里人修。

 

 

頁三四二~三

法華寺:在永康里。舊為夢蝶園,康熙二十二年改為寺。知府蔣毓英以寺後曠地二甲零為香燈費。四十七年,鳳山縣知縣宋永清增建前堂,為火神廟,置香燈園一所,坐港西里大湖莊。堂後設鐘鼓二樓,結茅亭於鼓樓後,曰息機亭,周蒔花木。

 

 

頁三四三

彌陀寺:在大東門內永康里。偽時建,尋毀。康熙五十七年,里人董大彩修建。五十八年,武夷僧一峰募建西堂及僧房,里人陳仕俊復增建之。寺田坐鳳山呵嗹甲尾,歲收租穀七十二石。又寺後園一所,俱里人黃士莆、曾亨觀捐置。嘉慶四年董事黃鍾岳、程肇榮等鳩眾修。

觀音宮:一在寧南坊,曰觀音堂,偽時建。後改祀五帝,今在五帝廟內。一在西定坊道署東隅,曰觀音閣。雍正二年巡道吳昌祚建。一在鎮北坊曰觀音亭,偽時建。康熙五十四年里人李二建。一在廣儲東里,偽時建。一在廣儲西里,康熙四十四年,海防同知洪一棟建。一在大目降莊,康熙間里眾建。一在大西門外風神廟後,乾隆十一年商民建,祔祀知府方邦基。一在羅漢門,雍正十一年縣丞葉文炳建,乾隆十七年修,知縣魯鼎梅序。

重慶寺:在寧南坊。道光元年,增生陳廷瑜及韋啟億鳩眾修舊址,改今名。

 

 

頁三四四

萬福庵:在鎮北坊。建始未詳。內祀觀音菩薩。旁有明英義阮公季友牌位,俗稱阮夫人寺。嘉慶十一年,里人蕭元錕鳩眾修。

 

 

遺 事

頁三五四~五

陳參軍永華,字復甫;泉之同安人。父某科孝廉,以廣文殉國難。永華時年舞象,試冠軍,已補龍溪博士弟子員;因父喪,遂隨鄭成功居廈門。成功為儲賢館,延四方之士;永華與焉,未嘗受成功職也。其為人淵沖靜穆,語訥訥如不能出諸口;遇事果斷有識力,定計決疑瞭如指掌,不為群議所動。與人交,務盡忠款。居平燕處無惰容,布衣疏食,泊如也。成功常語子錦舍曰:「吾餘以佐汝,汝其師事之」。成功既沒,鄭經繼襲,以永華為參軍;慨然以身任事,知無不為、謀無不盡。經倚為重,知其貧,常以海舶遺之;謂商賈僦此,歲可得數千金。永華卻不受。強與,輒遭風敗;更與之,亦然。永華笑曰:「吾固知吾命窮,徒損他人資無益」。臺郡多蕪地,永華募人闢之,歲入穀數千石。比穫,悉以遺親舊;量其所需,或數十百石各有差。計己所存,足供終歲食而已。逮耿逆以閩叛,鄭經乘機率舟師攻襲閩、粵八郡,移駐泉州;使永華居守臺灣,國事無大小惟永華主之。永華轉粟餽餉五、六年,軍無乏絕。初,鄭氏為法尚嚴,多誅殺細過,永華一以寬持之;間有斬戮,悉出平允。民皆悅服,相率感化,路不拾遺者數歲。一日,命家人灑掃廳事,內設供具,扃閉甚嚴;日齋沐,具表入室拜禱,願以身代民命。或曰:「君秉國鈞,民之望也;今為此,實駭觀聽,其若民心何」?永華曰:「此吾所以為民也」;復嘆曰:「鄭之祚不永矣」!

居無何,告其家人曰:「上帝命吾宰茲郡,將以明日往」。詰朝,端坐而逝。……(《偽鄭逸事》)。

 

 

寓 賢

頁三六二

沈光文:號斯菴,浙之鄞縣人,文恭公一貫之族孫也。明副榜,由工部郎中晉太僕少卿,奉差廣櫑監軍。順治辛卯,自潮州航海至金門。總督李率泰聞其名,陰使人齎書幣之,不赴。將往泉州,船過圍頭洋遇颶風,飄至臺,鄭成功以客禮見之。及經嗣,光文作賦寓諷,幾罹不測,乃變服為僧入山。旋於目加溜灣社教讀,以醫藥活人,因家焉。工詩賦,所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

 

 

頁三六三

李茂春:字正青,龍溪人,隆武舉人,富著述,丰神秀整。居永康里,題其茅亭曰「夢蝶處」。日誦佛經,人稱李菩薩云。卒葬新昌里。

 

 

方 伎

頁三六四~六

釋澄聲:號石峰,海會寺住持也。戒行素著。擅書畫,好吟詠,尤善手談。有司聞其名,多就訪之。時或苦旱,延以祈雨屢驗。

釋照明:號喝若,漳州人。駐錫彌陀寺,日夜課誦不輟。時寫蘭菊,飄逸絕倫。

釋志愿:號逢春,漳州人。銳志苦修。居竹溪寺數十年,暮鼓晨鐘,諷誦自警,雖大風疾雨不廢也。又精風鑑,所評者,皆有後驗。士人重之(以上俱「舊志」)。

釋蓮芳:號藕船,住持三官堂。好吟詩,工書畫,究醫術,所著有浣花吟詩(陳廷瑜記錄)。

 

 

兵 燹

頁三四六~七

六十年(辛丑)夏四月己酉,南路賊翁飛虎等倡亂,丁巳敗官軍,進逼府治。五月辛酉朔總兵歐陽凱、水師副將許雲、遊擊游崇功等戰歿,府治陷。甲子,賊推朱一貴為首,據府僭號。庚午,總督覺羅滿保,自福州馳駐廈門,檄水師提督世驃進剿,以南澳總兵藍廷珍統偏師佐之。六月辛丑,官兵集澎湖,丙午入鹿耳門,遂復安平鎮。壬子,復府治。賊眾逃散,閏月丁卯,獲一貴、飛虎,械送京師,磔之。餘黨各正法。

上年,有高永壽首報傀儡山後朱一貴聚眾謀逆,鞠之無實,枷示逐水。是冬,天寒地震,民多失業,錢糧追呼逼迫,郡邑謠言肆起。本年二月二十二日,總督覺羅滿保摺奏知府王珍居官辦事,任性不妥,請旨以汀州府知府高鐸調補,未至。三月間,南路匪類吳外、翁飛虎等十六人,在檳榔林唱戲拜把;粵匪杜君英、陳福壽主之,詭稱一貴在其家,遠近喧傳,盟黨響應。王珍攝鳳山縣篆,遣其次男同役往緝,混將鋸板採捕之人需索株連,各予重杖。吳外以他事被勾,逃入羉漢門內山。飛虎方負債,為勢家所迫,乘機鼓煽,糾夥八十餘人。四月十九日,捏一貴名,豎旗岡山,搶汛塘軍器。旁午,入莊派飯。遇南路營把總帶兵遊巡,大呼逐之,兵盡遁。…………

 

 

叢 談

頁三四二

明崇禎庚辰,閩僧貫一居鷺門(即今廈門);夜坐見籬外陂陀,有光連三夕,怪之。因掘地得古磚,背印兩圓花突起,面刻古隸四行。其文曰:「草雞夜鳴,長耳大尾。干頭銜鼠,拍水而起。殺人如麻,血成海水。起年滅年,六甲更漿。庚小熙皞,太和千紀」。凡四十字。閩縣陳衎盤,生明末,著《槎上老舌》一書,備記其事。至國朝癸亥,四十四年矣。識者曰:雞,酉字也;加草頭大尾、長耳,鄭字也。干頭,甲字;鼠,子字也。謂鄭芝龍以天啟甲子起海中為群盜。明年甲子,距前甲子六十年矣。庚小熙皞,寓年號也。前年萬正色克復金門、廈門,今年施琅克澎湖,鄭克塽上表乞降,臺灣悉平。六十年海氛,一朝盪滌。此固國家靈長之福,而天數已預定矣。異哉(《池北偶談》)。

鄭成功起兵猖獗,有僧識其前因,語人曰:「此東海大鯨也」。問:「何時而滅」?僧曰:「歸東即滅矣」。凡成功兵到處,海水皆暴漲。順治辛丑攻臺灣,紅毛先夢見一人冠帶騎鯨,從鹿耳門入;未幾,成功突至,紅毛遂遁。明年五月,其轄下人復夢一鯨,冠帶乘馬由鯤身出外海,而成功遽卒。正應「歸東即滅」之語,異哉(「舊志」)!

 

 

卷六 藝文(一)

著述◇奏疏◇檄文◇書◇議◇序◇跋◇客問

 

著 述

頁三九四

《赤嵌集》四卷:海防同知桐城孫元衡著。

《臺海使槎錄》八卷:內《赤嵌筆談》四卷、《番境六考》一卷,《番社雜記》一卷:俱巡臺御史北平黃叔璥著。

《瀛壖百詠》一卷:巡臺御史錢塘張湄著。

 

 

頁四五八

勸修海會寺序

知縣 魯鼎梅 著

一葦東來,煙波萬狀。臺陽巋然,立海若中,恍瀛洲與方丈夾蓬萊而駢羅也。郡城東去二里許有海會寺,清奧宏敞,歲久漸頹。前觀察書公葺其門庭,而殿廡未就,亭榭荒涼。乃者勸農之役,旌旄雲集,臨風弔往,矢懷若一,屬某以一言修之。

夫渤海三山,相傳為人世所莫能至,故銀闕金宮之稱。設果有之,亦幻境耳。茲寺之景象清華,加以整頓,不更有真致乎?吏情未覺滄洲遠,感而遂興,是在同志者。因為序。

 

 

卷七 藝文(二)

記◇賦

 

頁四七○~一

始建海會寺記

總鎮 王化行 著

蓋聞二儀效靈,人天永載無窮之運;萬物資始,凡聖統成有象之緣。法藉運而後興,道因緣而乃遇。故內典流於中夏,妙諦通乎遐陬。花雨香風,眼前解脫;招提蘭若,方外聲聞:有由來矣。顧茲臺灣版圖新闢,德教覃敷,神人胥慶,典章無闕;惟少一梵剎,福祐海天。附郭大橋頭有廢舍一所,宏敞幽寂,跨海面山,修竹茂林,朝煙暮靄。諸同人瞻仰於斯,僉曰:是三寶地,,何不就此立寺招僧迦以修勝果,亦盛世之無疆福田也。時兵巡王公,同聲許可。會有僧志中者,自齠齔之年,皈依沙門,秉靈慧沈靜之聰,函松風水月之味,從江右雲遊,來聞其事,願募緣成之。於是同人各捐俸資,補葺門楹,重整垣宇,裝塑佛像;始於庚午八月七昌,成於明年四月八日,名曰「海會寺」。道場丕建,法筵宏開。瞻妙相之莊嚴,雷音寺見於東土;聽法華之朗誦,秪樹園來自西天。噫,善哉!

從茲絕島重洋,齊生見作福之想;雕題鑿齒,同沾聞聲脫化之恩。斯亦大運之興歟?抑余更有說焉。沙門者,弱門也。佛法雖大,王法衛之。此何以故?

道無形而方微,法非象而不顯。參陰陽以立極,顯其象者也;備體用而修真,精於微者也。是以入世制之以王法,出世超之以佛法。顯微之旨,殊途同歸。

故凡天下梵剎,皆賴士夫護持。後之遊於此、宦於此者,肯一瞻禮,悉皆龍華會上人。少存菩提心,即見金剛力;其造福於海邦,豈有量哉?

 

 

頁四七五

始建火神廟記

鳳山縣知縣 宋永清 著

粵稽遂人氏作鑽燧、別五木以改火,教民取火,以灼以爇,以熟臊胜,以燔黍捭豚;然後人無腥[月*冒]之疾,人民益夥。於炎帝以火紀官,而為火師;陶唐氏有火正曰祝融,周禮夏官司爟之義不講;居民廛舍,屢遭回祿。斯固出納之違時,抑亦司之之神未有寧宇也。因與同寅李諸羅集諸紳衿,捐輸建廟;其不足者,予悉肩之。擇爽塏地於府治東南,得僧舍;易其制而高大之,固以磚甓,施以丹雘,命工肖像,致時享焉。夫大禹陳謨,養民之政,惟修六府;武王訪道,箕疇之告,首列五行。火也者,生民之所利賴也;至或鬱為虐災,則恃為政者修德以弭之。愧余不德,不敢望子產之善政,使灶言不驗。第以火為為功至尖,而司火之神載於祀典,則建廟以祀之,不可不亟。祀之之禮,不可不備且虔也。廟既成,因敘而記之。

 

 

頁三四二

新建南湖書院碑記

蔣允焄 著

讀書宜得湖山之助。昔孫復之於泰山、李渤之於嵩麓,皆以境地超曠,展發才思,成就後學,效至遠也。郡署東偏,學舍一區,前義學址,今額崇文書院;列檻數椽,雜闤闠中,市井囂塵與弦誦之聲相間發,甚非所以一耳目而肅心志也。予自癸未,量移茲郡,即有志乎斯舉。顧海外荒僻,川塗蕪穢,罕所愜心,闕然者久之。既抵任後二年,得南湖數畝,諸山迴抱,林木參差,有巖足陟、有川足泳、有緇廬寶剎足遊憩、有崇臺阿閣足登覽、有佳木繁花足挹翫;柳子厚有云:「惟天鍾秀,不限於遐裔」。斯足當之矣。

夫古人勝蹟名區,或託跡煙霞,或陶情絲竹,又或則乘風月、寄觴詠,如習家池、修禊亭者,要皆游目騁懷,極聲色、娛心志焉止矣。是奚若陳詩書於座、發金石於室,使弟子誦習其中,天光雲影,將日與嚶鳴友聲相觸發也?且臺郡山川秀結,地負海涵,風氣日上。曩以崇文齋舍湫隘,士之肄業其中者,無以展拓性靈,而日就固陋。今得名勝之區,於氣運日新之年,藏修游息,其成就又復何如耶?爰捐廉俸,廓而新之;而吳誠、許居、王賞實踴趨事。傍湖構學舍數座,別建講堂於法華寺左畔,隨方位置,不綴續也。

蓋為學者,時教有正業,退息有居學。兩者交得其所,所謂磨礱砥礪,不見其損,有時而盡;種樹蓄養,不見其益,有時而大也。抑嘗有疑焉;昔以夷裔荒服,周王之馬跡不到,謝公之屐齒不及;今忽得此,於川原牢落之餘,庸詎非海隅日出、天之將興文教,特使予會逢其適耶?然則予雖陟巘降原,勤勞卒事,即不能媲美前賢,是亦予心所大快也。爰於其蕆事,為文以紀之。

 

 

頁五○六~七

新濬永康里南湖碑記

蔣允焄 著

臺四面環海,號稱水鄉。然都邑以內,蹄涔淆互,欲求清渠數畝足供泳游者闕焉。蓋地濱海,沙磧浮鬆,流有所洩故也。

城南法華寺前十數武,有地沮洳,廣可數畝;左受蓬溪,接內山之流;右出大南門,逕新昌里蜿蜒入海。諸山環抱,林木參差,此天然邱壑也。且以水利,言近治田,乏水源;壤地平衍,雨淋則溢,旱則涸。郡人疏泉引水,濬為畎澮,日陂、日圳,費常不貲。今因勢利導,瀦而為澤。旱則引有源之水,以供車戽,足以不竭;澇則導右支流,決而洩之,以委輸於海,亦不至溢,尤為利所當興者。特土脈惡,沙流轉徙。挖之不深,則水圩沙壅,淹為平源;挖之過深,則土岸單薄,易就坍塌,皆非所以計久遠耳。予暨僚屬議之,未得竅要。時臺尉虞君好善,曾於山左任河渠工,諳蓄洩事;進而言曰:茲事非所宜慮。凡近水土岸,易潰決者,宜杙木樁,俾地基固,後迺培之。且臺地有菻荼樹,蟠根最密;今環渠植之,並砌水門,以時啟閉,可無憂崩潰矣。予頷之。稔其足以任事也,專以任之。虞尉陟降郊原間,赤日炎蒸,躬巡鼛鼓,不辭勞瘁。自乙酉季春訖仲夏,合三閱月竣事。北岸邇寺前,南岸砌舞榭,東西岸有眺臺、八卦亭、福德祠諸勝。並為輿梁,一以通往來徙門,二以備蓄洩。每歲時麗景,老幼熙皞,予率僚寀浮小艇,觴詠其中,山光水,色,恍然在目,與民樂之,忘其身之在海外也。

吾聞昔之守土者,鄭國有渠、蘇公白公有堤,皆以利賴一方,美談千古;予雖不敢媲美,顧因自然之邱壑,又關農田水利若是,則予亦不惜鉅費,而願以牢落川原,略增勝概於後來耳。抑是役也,荒度土功,虞尉之力為多;而康高、陳珪,悉心董事。既礱石,因並紀之。

 

 

頁五一七~八

新修海靖寺碑記

臺灣鎮 哈當阿 著

郡城北門有寺,名開元,亦名海會,由來久矣。予奉恩命,兼鎮來臺;嘗至其地,見夫頹垣毀瓦,神像幾失憑依,思有以新之,未果。今歲恭逢聖天子嗣大位,薄海內外,氣象聿新,梯航一家,咸寧靖。予乃謀修斯寺,商之廉訪葦亭劉公、冶堂楊太守,議允協。遂捐俸為倡,人皆競勸。惟擇十有二人董其役,閱五月而工竣,糜金六千三百有奇,而寺於是一新矣。諸紳士請予記。予惟寺之新也,規制式廓,視前有加,而名之所關者大,尤不可以無取。因念臺為海疆重鎮,而南尊神,斯寺所以安神像也。今茲之修行,將仰荷神力,指引迷津:俾林無伏莽,海不揚波,愚頑者向化,跋扈者斂跡。至於年穀時熟,民皆安堵;重門不閉,宵柝無驚,庶靖之至乎?遂易其額曰「海靖」。凡予所以修之之意蓋如此。入斯寺者,睹其制之新,原其名之易,當思仰副聖天子綏靖海疆至意,共勉馴良,長為樂土,顧名而思也。若夫修葺之資,臺之文武各官皆有捐題,例得書石;諸紳士樂捐,亦並列於後云。

 

 

卷八 藝文(三)

詩◇詞◇後跋

 

詩 詞

頁五四六

竹溪寺

海防同知 齊體物(正黃旗人)著

梵宮偏得占名山,屼作蠻州第一觀。澗引遠泉穿竹響,鶴期朝磬候僧餐。夜深佛火搖鮫室,雨裏檳榔綴法壇。不是許珣多愛寺,須知司馬是閒官。

 

 

頁五四七

海會寺

海防同知 齊體物(正黃旗人)著

冷月橫斜弔子規,當年黃幄爾徒為!梁塵尚逐梵音起,幡影猶疑舞袖垂。風雨有時聞響屧,草花何用長胭脂?是空是色渾閒事,止合登臨不合悲。

 

 

頁五六○

海會寺

婁廣 著

此地當年擬館娃,蜃樓海市霸圖賒。王孫已去遺芳草,宮院誰來掃落花。歌管聲沈聞貝葉,舞衫采徹現袈裟。我非竹院空閒過,喜見梯航屬一家。

 

 

頁五九一

登小西天最高頂(竹溪寺山門匾曰『小西天』)

作者鳳山令宋永清

春來梅柳鬥芳菲,散步清溪到翠微。怪石枯藤迷野徑,殘枝敗葉擁禪扉;踏開覺路香生履,振落天花色染衣。更上一層回首處,故山遙望寸心違。

 

四.「竹溪寺」,宋永清作:春來梅柳鬥芳菲,散步清溪到翠微。盤石水藤迷

野徑,辭枝風葉擁禪扉;踏開覺路香生屐,振落天花色染衣。

更上一層回首處,故山遙望寸心違。

 

 

頁五七○

彌陀寺

巡臺御史張湄(錢塘人)著

宦跡重溟外,遊情半日閒。妙香禪室靜,灌木鳥音蠻。種葉常書偈,留雲早掩關。稍聞烹水法,容我坐苔班。何必遠城郭,已空車馬塵。因心川共逝,觸指月如輪。客愧乘槎使,僧兼賣卜人。他時期再訪,幽夢或通津。

 

 

頁五八三

海會寺

巡臺御史 錢琦 著

草莽英雄地,樓臺歌舞春。荒煙迷斷礎,淨業懺前因。潮長龍歸缽,亭空鳥喚人。自今依慧日,無復海揚塵。

 

 

頁五八八

海會寺

戊午舉人 陳輝 著

翠竹斜榕小徑通,招提舊日館娃宮;曇花冷對粧樓月,貝葉寒生舞殿風。野色蒼茫留院落,溪煙黯淡到簾櫳。尋春莫問懽娛事,霸業興亡總是空。

 

 

頁五八九~九○

天妃宮

諸羅令 季麒光 著

補天五色漫稱祥,誰向岐陽祝瓣香?幾見平成踰大海,自知感應遶重洋。遐方俎豆尊靈遠,聖代絲綸禮數莊。是處歌恩欣此日,風聲潮影共趨蹌。

 

 

頁五九五~六

風物吟

鄭大樞 著

……香煙縹緲繞盂蘭,果號菩提佛頂盤(菩提果種出荷蘭,又曰釋伽果。張鷺洲詩:「清果菩提繞室馨,金包柑橘麗繁星;更憐斗大波羅蜜,磥砢真同佛髻青」)。普度無遮觀自在,紙燈夜靜散波瀾(中元盂蘭會,延僧建醮,名曰普度;或三、五、七晝夜不定。高搭木臺,排列瓜果餅餌之類;至夜以紙為燈千百種,頭家捐番銀或減半藏第一盞內,燃放水中,漁船爭相攫取,得者一年主順利)。

 

 

頁五九九~六○○

彌陀寺

澎湖遊擊 張駥 著

參差搖竹影,勝地造香林。不覺塵方淨,能生興轉深。佛壇著妙相,午磬響清音。佳境終難得,還同坐夕陰。

 

 

頁五七一~二

勸農歸路經海會寺,與諸同人分賦

巡臺御史 書山 著

省稼親民事,歸途逸興同。地高濃翠合,林靜妙香通。喜得千村雨,閒來一畝宮。寸心持半偈,頓覺海天空。

 

 

頁五七○

夢蝶園

巡臺御史 張湄(錢塘人)著

疏林一碧漾清渠,物外翛然水竹居。指點昔年尋夢處,秋風蝴蝶自蘧蘧。

 

 

頁五九八

彌陀寺

彰化令 費應豫 著

馬首從東轉,禪扉一徑荒。柳陰垂古井,花氣近迴廊。擘荔頻傾碧,烹茶淺泛黃。山僧無俗韻,盡日檢醫方

 

 

頁六○○

法華寺

貢生 陳文達 著

嚮晨趨野寺,泉籟共幽清。法雨敲仙唄,疏煙濕磬聲。蟲吟物外想,蝶夢幻中生。頓覺無塵礙,道心處處明。

 

 

頁六○二

法華寺

貢生 曾源昌 著

路轉幽篁裏,逶迤匝淺苔。莿桐將合抱,香檨未成胎。樓聳懸鐘鼓,庭荒闢草萊;燒檀飄戶外,啼鳥傍林隈。離德昭金殿,禪心悟劫灰。雖多收敗葉,漸欲變枯荄。觀射亭猶在,息機人未回。無心溪水去,有意野雲來。殘蕊風輕剪,寒爐火欲煤。村煙空處渡,野色望中開。誰展揮毫手?同傾瀹茗杯。猶遲辭丈室,相顧兩無猜。

 

 

頁六○三

竹溪寺

廩生 黃名臣 著

竹陰堪坐客,野日映清流。山靜人煙遠,鐘鳴佛殿幽。牟尼空世界,古寺閉清秋。疑是三摩地,還看石點頭。

 

 

頁六○三

法華寺

生員 王名標 著

野寺鐘初起,香檯竹半遮。松陰堪繫馬,徑曲不容車。吠客穿籬犬,窺人隱樹鴉。老僧談妙諦,古佛坐蓮花。何處尋夢蝶?還來問法華。樓高雲未散,山靜日將斜。園木生佳果,齋廚煮素茶。徘徊憐景色,歸路繞煙霞。

 

 

頁六○四

遊竹溪寺

邑生員 陳廷藩 著

古寺白雲裏,寒蟬滿樹吟。溪迴初渡月,花落忽驚禽。棋局延清夜,琴張寄素心。欲歸山雨重,樽酒且勤斟。

 

 

頁六一六

鄭六亭先生同遊法華寺

嘉義教諭謝金鑾(號退谷,侯官人)著

避炎無計作逃奔,日日邀人款寺門。世事竟須從佛化,古人幸得到今論。斷虹殘雨南湖院,粥鼓茶香夢蝶園。賴有鄭虔歌當泣,燈前霽月上修垣。

 

 

頁六二○

法華寺懷古

邑廩生 陳廷珪 著

抬提古蹟蝶園中,物化都從佛化空。池水何緣含舊綠,岸風猶自落殘紅。茫茫湖海寰中客,栩栩江山夢裏翁。吾輩尋春談往事,曇花坐對冷簾櫳。

 

 

頁六二五

遊竹溪寺,觀壁上「溪西雞齊諦」限韻諸作,戲效之。復納「十二支」其中,知小技無當大雅,姑存之」

邑歲貢王 韓必昌 著

聞道竹溪勝虎溪,龍潭蛇穴夾東西。騎羊客解談芻狗,脫兔僧能養木雞。牛奶果垂松徑滿,鼠姑花發藥闌齊。拚將繫馬燒豬肉,無奈歸豬繞樹啼。

 

 

頁六二六

竹溪寺

邑增生 陳廷瑜 著

古寺緣城近,魁山外一峰。路迴青疊疊,門隱翠重重。竹雨喧秋葉,溪煙冷暮鐘。闍黎饒種秫,幽杵亂聲舂。

 

 

頁六二九

遊竹溪寺

郡廩生 洪坤 著

挈伴尋春出郭遊,寺門高聳接平疇。梵鐘響徹松陰外,玉磬音傳佛座頭。嫩竹遙連村樹綠,清溪倒映暮雲浮。一鉤隱現虛空際,羡爾山僧得靜修。

 

秋月遊海會寺

嘉邑廩生 張以仁 著

黃花黃葉逼深秋,出郭來從野寺遊。抖擻征衣還未了,一聲清磬度林邱。密竹深林舊館娃,霸圖空後現袈裟。只今一片禪心月,曾照當年舞袖家。

 

竹溪寺

嘉邑廩生 張以仁 著

到此絕塵機,山光靄翠微。通幽泉自曲,悟靜鳥將歸。曇氣空中合,禪心物外依。何當襟帶綠,掩映竹成圍。

 

 

頁六○四

法華寺(即夢蝶園)

王之科(溫陵人)著

愛此泉林好,來遊李氏園。沿溪花覆地,遶逕竹成垣。蝶夢空今古,經聲幾寂喧。酒闌酣索句,絕勝入桃源。

 

 

頁六三三

弔夢蝶園集句(調寄「南鄉子」第四體。園前有半月樓,蔣金筑太守所建)

韓必昌 著

蘆葉滿汀洲(劉過),極目煙中百尺樓(秦湛);此地年來曾一醉(歐陽修),悠悠看盡紅顏又白頭(尤侗)。無計賣閒愁(湯卿謀),但把清樽斷送秋(蘇軾);欲買桂花重載酒(劉過),羞羞!人不羞花花自羞(黃山谷)。

 

 

頁六三四

海會寺懷古,用東坡(調寄「念奴嬌」)

韓必昌 著

當年娃館今佛殿,道是前朝遺物。爾日全無乾淨土,那復東南半壁!戰艦橫江、旌旂蔽日,白骨堆如雪。區區海島,尚存多少豪傑!

王師雨集雲行,將軍驍勇,妙算神機發。海若波臣皆效順,檣櫓灰飛煙滅。只有王孫,艱辛海外,全得幾莖髮。迄今冷落,誰弔樓臺風月。

 

 

回方志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