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新興宗教現象及相關問題研究計劃」
子計劃四:解嚴後新興台灣佛教教派的理念及其形成原因
訪談紀錄:新雨社(四)嘉義新雨社 黃泰勳、蔡贏賢先生訪問記
訪談時間:1998/6/25
訪談地點:嘉義新雨圖書館
訪談者(問者):賴惠芬(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助理)
受訪者(答者):嘉義新雨社社員──黃泰勳、蔡贏賢
記錄:賴惠芬(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助理)
備註:訪問次序依序為黃泰勳、蔡贏賢。
訪談內容:
黃泰勳部份
1. 問:請問您貴姓?
2. 答:我姓黃,黃泰勳。
3. 問:請問您的年齡?
4. 答:我是一九六五年出生的,三十三歲。
5. 問:您的籍貫?
6. 答:臺灣嘉義縣。
7. 問:臺灣人嗎?
8. 答:對。
9. 問:您的教育程度?
10. 答:高中?
11. 問:讀哪個學校?
12. 答:嘉義高中。
13. 問:您有參加過小百合靜坐的示威嗎?
14. 答:沒有。
15. 問:您大概在哪時候參加新雨社的?
16. 答:民國八十五年我剛好路過新雨,那時候還是圖書館的現址。
17. 問:在哪裡?
18. 答:嘉義市杭州三街。路過那裡,看到招牌。在那之前,我曾經在佛教的刊物的介紹,所以就跑到那裡去看看。
19. 問:您是看到新雨的雜誌還是其它的刊物?
20. 答:應該是其它的刊物,但是它有刊登像活動看版的介紹他們的某些活動。粗淺的了解他們是介紹原始佛教的團體,所以就跑去看看。
21. 問:您是新雨社分裂前或分裂後的社員?
22. 答:分裂之後的社員。
23. 問:您認為新雨社分裂的原因?
24. 答:在訪問明法法師時,他所提出的觀點可能比較準確一點。我沒有目睹他們的經過,聽到的大概都是那樣。
25. 問:所以您不是很清楚情況?
26. 答:不清楚。
27. 問:您剛才提到參加新雨社的因緣,那是您本來對原始佛教就有興趣嗎?
28. 答:對,那是我在佛法路途上的意向。
29. 問:新雨社有沒有帶給您生活上的改變?
30. 答:就是加入一些修行的時間,還有歡樂的興致減低了,所以往外跑的機會也減少了。
31. 問:您是加入新雨社的共修嗎?
32. 答:大概在好幾個月前,還有正常的共修。我所謂的好幾個月之前、之後,確實的日期我是不太清楚,因為有一段時間,我是離開嘉義的。來往的人比較少,而且流動性本來就大的關係,可能是停止了某些活動。以前有參加過這邊所舉辦的假期禪修,它會選擇比較大的假期,然後在山上或者借用寺廟的場合來舉辦為期一個禮拜或者五、六天或四、五天的禪修。
33. 問:在你們自己的道場嗎?
34. 答:那個是屬於市郊,像一般房子的型態,那是整排的房子,所以在那種環境,干擾比較多。但是也是曾經在那邊舉辦過禪修。
35. 問:那麼你們主要禪修的地點是在哪裡?
36. 答:沒有很固定的地點,因為大部份都是借來借去的。曾經是在阿里山沿途的一個地方,有一個居士曾經提供出一個場所,不過後來好像有一些爭議,也停止了。現在,在目前舉辦原始佛教學院龍山寺有曾辦過禪修。
37. 問:禪修的內容是什麼?就是跟一般傳統佛教的禪修不一樣的地方是什麼?
38. 答:不太一樣,樓下有課程表,可以去參考看看。大概也是靜坐,還有經行為主。還有討論。
39. 問:討論有老師在帶嗎?
40. 答:一般都有領導人的。
41. 問:主要是由誰在帶呢?
42. 答:像目前的明法比丘,或者跟佛青會的會長宏印法師一塊辦的話,倒底是誰領導我不太清楚,但是有幾個可以領導。一般都有領導人。
43. 問:在參加新雨以前,您有參加過其它的宗教活動嗎?
44. 答:比較少接觸,可能是個人性向的問題。還有關於教理認識的問題,所以對於一些比較複雜學理的修行團體比較沒有興趣。
45. 問:從來就沒有接觸嗎?
46. 答:接觸過一次,是打禪七。
47. 問:是哪邊的禪七?
48. 答:嘉義縣的清華山德源禪寺,它是強調禪宗的法脈,尤其是臨濟宗的法脈。
49. 問:那您就只參加過一次嗎?
50. 答:對。
51. 問:現在除了新雨之外,還有參加其它的團體嗎?
52. 答:現在新雨的活動,都沒有參加其它的團體。
53. 問:您剛剛說宏印法師那邊的佛青會,您有參加嗎?
54. 答:沒有,我本身是佛青會的會員,但是我是繳錢的會員。我可以不要履行什麼義務或參加他們的課程。不過,我知道有這麼樣的一個人,曾經見過面或者在一些文字資料有見過。
55. 問:您目前在新雨有擔任過什麼樣的職位嗎?
56. 答:我是擔任義工,因為道場和圖書館運作起來的話,大大小小的事也滿多的,有時是相當雜碎的事,要比較多人手支援的話,我會來幫忙一下。
57. 問:您有確定的職稱嗎?
58. 答:沒有,我就看到什麼,能作就作。
59. 問:請問您是如何修行的?
60. 答:目前是作身念處的修行。在禪坐的時候,一般是修觀呼吸,就是安那般那。不過,如果是動態的話,可能就是觀察四大。偶而研究一下心念,不過心念比較微細,一般性的話,感覺上比較沒辦法捉摸。
61. 問:所以在四念處上,你們基本上是以身念處為主?
62. 答:對。
63. 問:您日常的修行都是這樣嗎?
64. 答:日常就這麼樣在身心裡考察,有時候思考的時間也滿多的,就是聞思的充實的時間也滿多的,看經書啦。
65. 問:主要是哪些經書?
66. 答:阿含,還有一些南傳的資料。南傳著名修行者的一些修行經驗的資料。
67. 問:比如哪些?
68. 答:比如帕奧禪師的《智慧之光》,是圓光佛學院或者圓光印經會他們印出來的。我是最近才接到的。或者像泰國的自然止觀的阿姜查的書。
69. 問:明法比丘對於你個人的修行有什麼指導嗎?
70. 答:我接受他教化的部份可能相當多,但是這是潛移默化的一種學習傾向。我比較同意他保持的一種態度是:只講自己有經驗的,對於自己沒有經驗的,採取保留的態度。一種比較實在的作法和教法。影響大概不能說得很明確,但是我知道在一些觀念上的影響是相當深刻的。
71. 問:新雨社的主要活動有哪些?
72. 答:它可以區分為圖書館部還有道場的部分。圖書館這邊的話,它有舉辦每個星期的國小學童的義務教學。目前底定的作文班。以往也有英文班、讀經班,以後也會有。這種活動都會斷斷續續地舉行、開班。
73. 問:讀經的話,是讀阿含經嗎?
74. 答:一般比較習俗的經,像王財貴博士編的《兒童讀經》。他們可能是在臺北,我不清楚。大概是四書五經當中所擷取出來的一些比較淺白的詩句。
75. 問:道場那邊的活動?
76. 答:關於圖書館這邊的話,它還有舉辦佛教書籍的讀書會。
77. 問:有固定的時間嗎?
78. 答:都有固定,每星期二晚上七點到九點。
79. 問:那是閱讀什麼樣的書?
80. 答:上一次是閱讀《當代南傳大師》,現在預定開課的時間是從下個禮拜開始,預定閱讀帕奧禪師的一本叫《智慧之光》的。
81. 問:讀書會大概有多少人參加?
82. 答:讀書會的人數都不固定,這是非常自由的一種讀書會,一般都是十個人左右,十個人之內。
83. 問:都是這邊的社員嗎?
84. 答:大部份是,不過有一些即席來參加的並不是社員,就是有興趣都可以來。
85. 問:年齡層?
86. 答:一般都是青年,或三十歲或三十多歲的居大多數。
87. 問:職業呢?
88. 答:這個就沒有去調查了。
89. 問:他們的教育程度呢?
90. 答:一般都中等教育的比較多。
91. 問:圖書館還有其它活動嗎?書籍是對外開放的嗎?
92. 答:對,對外開放的。活動性質大概就這樣。
93. 問:道場方面呢?
94. 答:它有每週日的聚會共修,還有一些經驗的討論、互動。都定在星期日晚上。
95. 問:每個禮拜嗎?
96. 答:如果有人招集或明法法師帶的話,原則上是定在每個禮拜都舉行的。
97. 問:是明法法師在帶的嗎?
98. 答:大部份時間都是他在帶。
99. 問:您最常參加的是?
100. 答:星期日的共修還有這邊的讀書會。
101. 問:您認為新雨社宣揚的最中心的佛法是什麼?
102. 答:四念處,在自己的身心活動當中去研究觀察,然後達到解脫的一種純樸的佛法。我所謂純樸的佛法就是當代佛陀所建立過,和他所交予弟子所教所學的一種修行佛法。
103. 問:您認為新雨社跟其它的佛教團體最大的差別在哪裡?就是說,它的特色在哪裡?
104. 答:新雨以前是由張老師在領導,那時他還沒有出家,一般判定的話,它可能是一種居士團體,但是他們所發展出來的精神都是比較切近實際的,完全是以人生的現實來修的。後來張老師雖然出家了,是一個出家比丘的身份來領導,但是從頭到尾這當中大概都沒有什麼宗教的儀式,而且在感性信仰的成分是非常地薄弱。一般他們都注重現實的考察,只說自己知道的、自己經驗和發現的。一般的佛教團體像神教的信仰就相當多了。比如淨土的西方世界思想看起來就有點像某種神教的思想。
105. 問:您說到淨土是神教,它其實就不是佛教是不是?
106. 答:我是用這個名詞來形容,其實我不知道怎麼形容它。所以,一般中年以上的信徒就會內心裡把它當作是一種神的國度。他們膜拜的,可能會認為是一種比較高等神祗。但我這名詞可能定義得不太精確。因為,我本身對淨土思想也不太了解。最大的區別是:它是著重在非常現實的人生當中。
107. 問:新雨不是也希望解脫嗎?那麼你們所謂的解脫是什麼?
108. 答:解脫是斷除煩惱、解脫痛苦。
109. 問:那是不是只要斷除個人的煩惱、個人的痛苦?
110. 答:不然,痛苦存在在每個人之中。
111. 問:這樣,您認為是不是就該參加社會性或政治性活動?
112. 答:這個問題如果是團體性問題,我就沒辦法回答應該不應該。
113. 問:就您個人而言呢?
114. 答:我想,在群體當中,應該對廣眾的事情多賦予關心。這個是人生的實踐必要的原素。
115. 問:您剛才不是說新雨非常重視對現實人生的關懷嗎?
116. 答:因為現實人生,在佛法上它是先講個己的;對於群體,我認為這個大環境也是有必要去關心的。
117. 問:個人的解脫還是應該優先嗎?
118. 答:我想至少要先有這種經驗,才能去傳佈的。不然,他不知道解脫是什麼,要怎麼去宣傳呢?我不知道你所要表達的是什麼?
119. 問:就是說:先由個人解脫,之後再進入團體之中。
120. 答:你是說度己和度人。
121. 問:度人很顯然是菩薩的境界。
122. 答:如果本身不知道那個目標是什麼,怎麼指引人到達那個目標呢?
123. 問:所以您認為有這樣先後的順序?
124. 答:我想應該有這種的依據,才有辦法作的到吧。
蔡贏賢部份
125. 問:您是蔡贏賢?
126. 答:是。
127. 問:年齡?
128. 答:五十一歲,民國三十六年出生。
129. 問:您的籍貫是?
130. 答:嘉義。
131. 問:您的教育程度是?
132. 答:大學畢業。
133. 問:什麼大學?
134. 答: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系。
135. 問:您有參加過小百合靜坐示威?
136. 答:沒有。
137. 問:您是怎麼參加新雨社的?
138. 答:因為它有一個圖書館。
139. 問:什麼時候?
140. 答:四年前,我看到報紙有介紹它是一個佛教圖書館,所以我就想來借一些書,也要來看一下當時的張老師──就是圖書館的主持人。然後跟他談,看看他對佛教的理念,就能認同。
141. 問:之前知道張老師嗎?
142. 答:不曉得。報紙介紹才知道。
143. 問:您是新雨社分裂後的社員嗎?
144. 答:我是來嘉義以後才參加,那應該是分裂以後。
145. 問:您知不知道新雨社分裂的原因是什麼?
146. 答:我不曉得。
147. 問:您參加新雨社的因緣就是圖書館嗎?
148. 答:對。
149. 問:新雨社有沒有帶給您生活上的改變?
150. 答:我來參加這個以後,有。這邊主要是四念處。
151. 問:那之前您知道四念處這個法門嗎?
152. 答:知道。但是就是普通知道,沒有深入了解它的內容。那時候只知道數息觀,後來知道毘婆捨那,有安那般那念的修法。安那般那念跟我們一般了解的數息觀不太一樣。四念處有很多修行的方法,其中一個就是最通行的就是:安那般那念。由呼吸的出入觀察入門。
153. 問:它帶給您有什麼具體的改變,在生活上?
154. 答:有。安那般那念最初步就是要你達到普通生活上的正知、正念。對我們的行為舉止,我們要能夠清楚;我們的言談動作,我們要清楚。接下來,對心念的起伏要清楚;情緒的生起變化要清楚。
155. 問:您覺得跟你沒有修過這個法門以前,有什麼不一樣嗎?
156. 答:以前對這些比較不能夠掌握;現在比較能夠掌握。我以前學佛六年左右,才接觸到新雨;接觸到新雨差不多一年以後,才開始對四念處的修行法比有深入。我覺得它的效果非常快、非常明顯、非常直接。我以前學佛學六年,除了我們一般傳統的誦經、持咒,有時候拜佛,也覺得很歡喜,但是沒有四念處這樣的直接。它是以我們的身心作為觀察的對象,所以等於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修四念處。而且呼吸也是最方便的,隨時我們觀照呼吸,那就是真實。所以簡便又有效、效果非常明顯。
157. 問:您在接觸新雨社之前,有參加什麼樣的佛教團嗎?
158. 答:有嘉義妙雲蘭若,有時候會去參加他們的共修,有時候會去聽他們師父談一些日常的開示。後來參加慈濟功德會,它的重點是在慈善。慈善就是對窮苦人的幫助。所以常常去訪貧、調查個案。
159. 問:參加多久了?
160. 答:慈濟功德會大概有三年時間。
161. 問:嘉義的妙雲蘭若呢?
162. 答:我是在那邊皈依的。
163. 問:皈依哪一位師父?
164. 答:大師父,慧理法師。慧理法師是介紹我們看印順法師的《妙雲集》。
165. 問:您是哪時候皈依的?
166. 答:十一年前,民國七十六年。
167. 問:所以您就有接觸印順法師的思想?
168. 答:對,那時候就開始接觸。印順法師的著作都有看過。
169. 問:您對印老的思想有什麼看法呢?
170. 答:就像一般說的,《妙雲集》就像一個縮小的《大藏經》。所以,印老他的知識非常的廣泛,對佛教的各方面都有作介紹。他有綜合介紹跟史的紹介,所以對整個佛教的發展各方面也可認識。
171. 問:那您有受益嗎?
172. 答:因為能夠回歸到真正佛教發展的源流,知道它是演變的,所以就是想要探討它的根源。他有編一個《雜阿含經會編》,我看過,後來發現涉獵了各種佛教,我又回頭再看,再看以後,因為這時已經對大部份都已有認識了,再回過頭來看,才發現這個後期的發展它的根源就是在《雜阿含經》裡面,都有痕跡。而且再看《雜阿含經》的時候,覺得非常親切,就像佛陀在我們的面前。但是在這個地方,發現還有一個瓶頸,就是在日常生活裡面,我們跟佛教所講的理想,這裡面差距太大。那時候接觸到的大部分都是我們臺灣的大乘思想,它會把那理想懸得非常高。在那邊一直有瓶頸,而接觸到新雨的話,新雨這邊是回歸到佛陀的本懷,這邊的師父──明法法師,他對佛陀的本懷的理念非常地堅持,他對他的了解都不會脫離大乘。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跟我們以前所了解的不太一樣,可是我們看《雜阿含經》,去對照,發現原來佛陀的本意是這樣。所以慢慢、慢慢就把以前對大乘佛教的觀念慢慢地釐清了。知道哪些是佛陀本懷;哪些是後代演變的。那些秩序就分得很清楚了。才知道以前那些佛教的理想跟生活的差距都是由於後來演變的時候,它沒有把這個來龍去脈交代清楚。而現在能夠了解演變的原因,就知道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由佛陀的本懷直接來印證。
173. 問:這樣您會否定大乘佛教嗎?
174. 答:這不算否定,主要是更加了解它的原因。因為大乘佛教也是不離佛法,一種緣起法。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時候,當然它演變是不同的方法出來。它演變的過程我們不了解,只看到後來演變的東西,那麼會迷惑。那你對佛陀本懷了解的話,它原來中間怎麼演變、那是什麼,那你就了解了。不會否定,而能了解它的價值,比較能夠知道它是這樣子的。
175. 問:您目前還有參加慈濟功德會跟妙雲蘭若嗎?
176. 答:妙雲蘭若,我一個月會去一次;慈濟功德會好幾年沒有去了。
177. 問:為什麼?您是哪時候開始參加慈濟功德會?
178. 答:大概是六、七年前。慈濟功德會後來沒去,來新雨一段時間,後來又去嘉義的法鼓山,又幫忙了一年。
179. 問:現在還有參加嘉義法鼓山嗎?
180. 答:現在還有時候會去參加禪修。它一個禮拜一次,很少來,所以若算要禪修的話,我自己作安那般那念。有時候是因為在法鼓山的同修他們招呼我去呀去呀,有時候就去一下。所以去的機會很少。
181. 問:還是以新雨為主?
182. 答:對。
183. 問:您在新雨有負責什麼職務嗎?
184. 答:我現在沒有。
185. 問:在新雨明法法師的指導下,您如何修行?
186. 答:修四念處。
187. 問:那明法法師對您的修行有什麼指導嗎?
188. 答:第一個是他對佛陀本懷的堅持,他的理念非常的清楚。對當初大乘入門,都要去釐清這些演變有幫助。所以現在對於佛法一些方便、究竟,分得很清楚。第二個是他介紹四念處的修行法。他也常常辦禪修,有時候辦禪七。我不能夠全程參與的時候,就是七天裡面,有時候會來一天、兩天。在這個氣氛之下,有幫助。最主要是,有問題都可以隨時請教。
189. 問:哪些問題?
190. 答:一個是法義的問題,還有一個是實際修行方面的問題。我們實修上面有什麼問題,我們也會請教。
191. 問:新雨社的主要活動有哪些?
192. 答:我知道第一個是禪修,有時候就禪七。第二個是類似經行,就走路。
193. 問:經行不是包括在禪修的內容中嗎?
194. 答:對,它那個是禪坐跟經行。另外它一個名詞,就是走路來修禪。它的名字我忘了。另外還有讀書會,之前有共修會。另外它對兒童有辦兒童的課程,有兒童的夏令營。現在還在辦讀經會、作文班、書法班。
195. 問:這是針對兒童?
196. 答:對。
197. 問:您最常參加的是哪些活動?
198. 答:如果說以參加次數來說的話,就是讀書會。
199. 問:讀書會上一次是唸《當代南傳佛教大師》,那麼之前讀過哪些書?
200. 答:之前有讀過一本英語翻譯的,叫《心靈幽徑》,作者就是《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的作者康菲爾德。那之前就是《經集》,這都是南傳的經典。之前是《佛陀的啟示》。
201. 問:你們讀書會也滿久的?
202. 答:我參加新雨,它就開始讀書會了。有時候會斷斷續續的,因為師父有時候會參加結夏安居,有時候會出國等等。
203. 問:您認為新雨所宣揚的最中心的佛法是什麼?
204. 答:就是回歸佛陀本懷;就是把我們的身心當下狀況作觀察對象,然後達到正知正念。然後接下來是看各人的修行境界,它就是以趨向解脫為目標。就是回歸佛陀本懷,佛陀當初怎麼教,它就是這個目標。
205. 問:您認為新雨與其它佛教團體的最大的區別在哪裡?
206. 答:新雨是對法的執著,它是一切回歸佛陀的本懷。它對佛法的堅持,注重在個人修為的進步。跟一般我接觸的這些佛教團體比較不一樣。它這邊可以說比較平淡、自然。像慈濟功德會,它是有非常旺盛的企圖心,那邊的工作人員,就是我們一般人的貪瞋癡還是有,但是這種貪瞋癡也是驅策他們勇往直前的力量。新雨這邊如果你有過份的企圖心而摻雜貪瞋癡的話,在這邊會被人家勸告。所以在這邊有時候就是一種氣氛,這樣的自然。所以很少跟人家勸募什麼,大部份都是很自然的人家捐款。所以它不會把那個掛在嘴巴上。就是覺得這邊比較純粹、比較類似於內修的團體。
207. 問:您剛才提到內修,以前新雨也表現對政治、社會的關懷,您認為新雨應該不應該參與社會性或政治性的活動,比如說示威遊行、靜坐抗議?
208. 答:這個我沒有預設立場,不過如果說我來參與一個社團的話,是覺得可以把這些問題,以比較客的立場來看待。我覺得最好的參與就是把佛陀的正確理念宣揚開來。因為我們有時候參加這些政治活動,裡面都不是非常單純的事情,裡面有很多各種的目的。那摻雜在那邊的時候,我們不見得把正確的理念表達的非常很好。那人家會把你冠上一個標誌。所以要參與社會或有關政治的活動,由這樣的團體去作。如果說是個人的話,你雖然是,假定說是新雨的成員,你要參加,以個人的身份去參加沒關係;不要把一個修行的團體捲入裡面。因為這樣有時候會失去我們的客觀性。
209. 問:您的意思是:新雨社這樣一個修行團體不應該參加政治性或社會性活動?
210. 答:對。
211. 問:但是,其實它也不會限制社員以個人的名義去參加?
212. 答:它不會。
213. 問:那您個人的立場呢?
214. 答:我沒有參加過。我不會特別去參加,但如果說一種自然狀況下去參加的話,我不會排斥。
215. 問:哪一種自然的狀況?
216. 答:就是說,剛好有空、剛好有人約了,或者覺得有它的價值,就去了。我不會邀人家去。在差不多六年前,嘉義有選舉。嘉義的特色是投票的前天晚上叫作「選舉之夜」,我曾經去參加過人家的選舉之夜,後來就沒有再參加了。因為我覺得我去參加這個,不見得有幫助。我那時候會去參加是因為我一個同事他是修密法,他認為他去參加的話,他可以把他的力量貫注在這裡面。那時候因為剛開始立委的增額選舉,那時候比較狂熱地去參加。像一般的〔示威、遊行〕,我沒有參加過。不過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我非常讚嘆他們,那是需要大勇氣的。
217. 問:您覺得那跟佛法修行有關嗎?
218. 答:你是說我個人的態度嗎?
219. 問:對。也就是說,您認為宗教與政治的關係?
220. 答:這個我不能確定,因為有時候我還在想,如果剛好有這個機緣的話,我可能會參加。我不認為學佛法的人就不會去參加〔社會性、政治性活動〕。有時候我可能會這樣想,也許那些修行到一個境界的,他反而敢挺身而出。所以我認為一個團體不要去捲入這個,是因為不要被貼上標籤。因為佛法的宣揚是以所有人為對象的。被貼上標籤以後,對佛法的宣揚會有阻礙。所以我不是說反對政治活動。
221. (備註:訪談結束以後,蔡贏賢曾跟筆者表示:新雨的本土性,對臺灣這塊土地的情感,也是他加入新雨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