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進法師》

釋達進,俗姓吳,名血,生於民前四年(明治四十一年),卒於民國八十三年,是雲林縣土庫鎮人。法師十二歲時開始持齋,從三十歲出家,到往生為止,倏忽經過了半世紀,皆為建寺、慈善活動、和教育工作而努力,前二十年追隨其師妙清上人,建設台北圓通寺,後三十年亦奉師命重建中和慈雲岩;法師曾慨喟提到:「建寺所遭遇的種種困難橫逆,實非當初出家所能想像。」。

達進法師一生在寺廟工作,除了從事草創性的建設之外,另一方面也不斷的將精神資糧輸送給廣大的信眾。法師認為宗教永遠是人類最高的精神安慰,他說:「我一輩子聽過各種人生問題不計其數,無非都是生老病死、事業婚姻子女等痛苦,出家人原是為了解脫這些痛苦才上山修行,卻不是自我完成就算了,還要看破痛苦普渡眾生來行菩薩道」。

宿植德本 善根萌芽

法師幼年喪父,從小就在義父連古先生的照顧下成長。土庫國小畢業後,全力在家中幫忙批發生意,但有空閒就喜歡到寺廟燒香禮佛,他曾回憶說:「我祇要聞到燒香,耳朵聽見誦經,心中便覺得清涼快慰,有說不出的親切感」。由於經常到佛寺聽經聞法、親近善知識,所以法師在十二歲時就開始持齋,長大後也經常利用洽談生意的機會,到各地寺院參訪。

當時嘉義市的公園附近,有一座三教堂,有空他就去幫忙打水做雜務,在他的內心中經常由於自己做出了小小的貢獻,而感到非常快樂;而出家眾刻苦耐勞的精神,也在他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年紀稍長,佛教慈悲普度眾生的思想,漸漸地在他心中萌芽,想要出家的意念也愈來愈強,於是他開始嚮往出家人的生活。

他曾先後至開元寺、竹溪寺、獅頭山等地參觀,在民國二十五年冬(昭和十一年)母親往生後,決定北上到中和圓通寺出家,依止於開山住持妙清上人座下。民國四十八年,在台北市十普寺艱辛備至受戒於白聖長老。

出家後刻苦耐勞

早期出家必須奉上一筆「安單費」,做為以廟為家的日常開銷及往生安葬事宜,後期的慈雲岩弟子,在達進法師的改革之下,廢除了這項規定,凡是入寺出家的寺眾,一律不須安單費,大家一視同仁,不分職位高低,都看能力分擔寺務,由這項小小的改革,不難看出達進法師勇於革新的魄力。

根據達進法師的自述,妙清法師外出辦事或化緣時,喜歡邀他同行,但是後來因為寺院不斷擴建,圓通寺的經濟日漸拮据,因此達進法師才開始單獨外出化緣。達進法師曾說,出家人最辛苦的工作就是外出化緣,任何職務都比不上化緣那般的艱辛。為了圓通寺的建設,達進法師有三次到全省各地化緣的紀錄,十足呈現刻苦耐勞的特質。

重建慈雲岩 浴火重生

民國四十三年六月十九日圓通寺後山大火,延燒了十八甲多的山林,唯有後山柯子崙嶺右的慈雲岩舊址(咸豐元年、西元一八五一年)未被祝融波及,達進於是發心立願重建慈雲岩。

達進法師生平最感欣慰的是自己以公事為先,從不浪費一磚一瓦,信徒所奉獻的財務,分毫涓滴都用在公事上,他說:「任何社會事業,都需要靠大家出錢出力才能成事,而主要的還是要主事者決心奉公,沒有私心」。因為圓通寺是本山,所以在後來重建慈雲岩的時候,他仍然擔任圓通寺的知客。慈雲岩在他的籌劃下,於民國四十四年正月完成重建菩薩開光典禮,盛況空前。

當時的重建工程,千頭萬緒,雖然遭到許多波折,但是也有富於人情味的一面,包括慈雲岩山下的三、四百位通信兵,都用臉盆,將磚瓦搬運上山,幫了很大的忙。民國五十年到五十六年繼續修築慈雲路,可說篳路藍縷。

民國五十六年,慈雲路完成之後,再增建左廂二樓一幢;民國五十九年增建右廂樓一幢;作為慈雲寺禪房;民國六十年重修正殿與兩翼連結為雙層二樓建築,樓上設大雄寶殿,民國六十三年以大理石完成全台最大的白玉佛像;以上的種種硬體建設,使慈雲寺成為一座完整的道場。

興辦慈善教育工作 自度度他

在有形的建設完成後,達進法師接著開始從事計劃已久的慈善活動和教育工作。民國五十一年達進開辦了「慈雲佛學院」,雖然只招收十八位學員,但所聘的老師卻是最優秀的,如台大的李添春、簡建德、李孝本、李世傑、宋修振等都是學有專攻的好老師。達進說:闡揚佛學,必須由推廣佛學教育入手,所以只要是一心向佛的青年學子,他都願意傾力相助。慈雲佛學院在經費拮据之下,開辦了三年。民國五十六年、五十七年、達進法師委託陳佳源居士策劃兩次大專青年佛學講座,參與的大專青年多達百餘人。繼之,在慈雲岩永和分院成立慈雲合唱團,訓練成軍後,不僅可以上台演唱,也到醫院訪問病患,以佛教歌曲清淨的梵音安慰病人,獲得佛教界人士一致的肯定。

民國六十四年八月,成立「慈雲服務隊」,巡迴台北各大醫院為病患服務。這隻服務隊是由淡江文理學院的大專生組成,暫借台北善導寺旁的中國佛教會辦事處做聯絡地點,每星期日下午在達進法師的帶領下,將佛書、雜誌、佛曲歌譜、聖像等送給患者,同時為他們解除病中的寂寞,並祈求菩薩保佑他們早日痊癒出院,台大、三總、中興、榮總、仁愛等醫院都留下他們關懷的足跡和愛心,社會人士也一致給予好評。達進法師更進一步將關懷的理念擴展到養老院、孤兒院,乃至國際兒童村。這支服務隊總共運作了十二年,最初幾年由達進法師領隊,礙於法務繁忙,後來領隊一職就敦聘宏印法師負責。

從慈雲服務隊、佛學院、佛學講座、合唱團等活動,達進法師的理念是:闡揚佛教,不一定要用生硬古板的方式,舉辦時採取活活潑潑的方式,更可以達到弘法的效果。

民國六十六年,達進法師再度成立「妙清佛學院」,遠從香港敦聘覺光老法師擔任院長,顯明法師為導師,共招生了四十八位學員,三年下來耗資了四佰萬元,達進法師說:「以小小慈雲岩的力量,連年建設不斷,尚舉辦各項慈善活動並推動佛教教育,沒有別的秘訣,第一是一心奉佛普渡眾生,第二是一切為公,平日省吃儉用,都是準備為佛辦事,簡單的說,也只是『無我』兩字而已」。

實踐佛教理想 為法忘軀

民國七十三年八月到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共二年三個月的時間,達進法師完成了興建慈雲大樓的工程,並計劃於七層樓中分別設立義診所、圖書館、講經堂,同時也計劃恢復舉辦佛學講座、合唱團及服務隊。達進法師生前甚至許願說,若有餘力,亦將再度開辦妙清佛學院。他希望慈雲大樓能真正發揮慈善功能,從事永久的佛教公益事業。

達進法師說,費了三十年辛苦完成慈雲岩及慈雲大樓的小小佛教事業,一直以實踐佛教理想為目標,無論過去、現在、未來,這樁公益事業仍屬於佛教和社會地方所共有。他進一步的表示,出家人一生一世,只能求工作權,而無所有權,寺廟是出家人工作的據點,但不能視為己有。個人能力再大終屬有限,寺廟的一切都來自大眾出錢出力的奉獻。只要是出過力的人,即使是當年的地主,達進法師也仍然深深的感念。

達進法師長年奔波,終於積勞成疾,於民國八十三年示寂,將畢生戮力經營的一切都留下來讓社會大眾共享,他於自述中表白,如果後人能秉持理想,繼續努力,將佛教公益發揚光大,他就可以了無遺憾了。

資料來源:《達進法師八十自述》
本文由真見法師審定;2002/12/08
資料彙整:黃美英